居民用水質量,是“質量強市”的重要內容。12月17日,作為廣州市供水、用水的主管部門,市水務局接受媒體集中采訪。該局負責人透露,今年1~9月全市管網水綜合合格率99.36%,與去年相比提高了1.01個百分點,樣品合格率95.18%,與去年相比提高了6.39個百分點。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目前共有110家水廠,其中市級水廠出廠水綜合合格率100%,樣品合格率100%。然而,“村級水廠水質不達標”的報道卻屢屢見諸報端。對此他回應稱,110家水廠中雖然村級水廠在數量上占了絕大部分,但是供水量占全市比例還不到10%,因此全市水質合格率依然高達95%。
雖然各項水質監測數據合格率較高,可不少市民仍反映,家中水龍頭出來的水質令人擔憂,甚至有市民投訴稱,家里水龍頭出來的全是銹水。那么出現這種情況原因何在?“關于水龍頭水質問題投訴相對較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水龍頭水質之所以屢遭投訴,原因有三方面:不少管網老舊;用戶本身鋪設的管網問題;傳輸過程的二次污染。
該負責人解釋稱,水務局公布的飲用水水質基本合格,這一水質指的是水廠的出廠水。“水廠出來后還會經過輸送環節,比如會經過很長的輸送管道,才能到達市民家中。管道管線長、老化嚴重等問題會對水質造成二次污染。”
該負責人稱,為減小因管網老化對供水水質的影響,東莞從2009年起就開始進行管網改造,全市目前管網改造總長度約為4753公里,共投入資金約10億元。今年1至10月底,全市各鎮街已投入資金約8711萬元,改造管網長度約411公里。
石馬河基本實現“不黑不臭”
數據顯示,隨著污水處理廠的陸續建成和運行,全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由2010年的196.5萬噸/日提高到2012年的258.5萬噸/日,占全省日處理能力的12.3%。
全市主要飲用水源、東江、運河、石馬河等水質綜合污染指數總體均有所改善。2010~2012年,東江水質綜合污染指數從4.45降至4.08;東莞運河從15.20降至14.15;石馬河從87.10降至45.03,基本實現江河不黑不臭的第一階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