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煙波浩渺的微山湖畔極目遠眺,水天一色,不時有白鷺劃過湖面。運氣好的話,還能見到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鱖魚。而誰能夠想到,這里曾經是魚蝦絕跡的“醬油湖”。
蘇魯邊界的微山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2002年微山湖地區遭遇百年大旱,多種水生生物瀕臨險境。利用江蘇的江水北調工程,長江向微山湖應急生態補水1.1億立方,解決了南四湖區域瀕臨崩潰的生態危機,也為湖區群眾的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輸水水質,從一處達標到全部達標
南水北調11年建設的歷程,也是11年鐵腕治污的歷程。
早在東線工程論證階段,有水利專家就曾說,東線工程技術不是難題,真正的難點在治污。當年工程開工時,也曾有北方省份擔心,長江水一路過來會不會變“臟”?資料顯示,當時檢測黃河以南輸水線路上的湖泊、河道,36個斷面水質僅有一處達標。
而歷經多年治污,環保部門最新監測表明:東線輸水沿線36個控制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
由污變清,殊為不易。省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張勁松介紹,“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江蘇段工程嚴格按照國務院這一要求,展開鐵腕治污。
高污染、低產出的不合理工業結構,是造成調水沿線水質污染的重要原因,必須下大力氣調整產業結構,實行清潔生產,對重點污染源實行關、并、轉、遷。“江蘇沿線治污劃分為14個單元,通過‘網格化治理’的方式由各地分包負責,責任到人。”張勁松說,沿線相繼關停向調水干線排污的2萬噸以下造紙廠、草漿生產線,禁止在調水沿線新建污染企業。劃定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保護水源無關的項目。”
壯士斷腕,關閉沿線化工企業800家
11年間,東線的治污歷程,用“壯士斷腕”來形容,并不夸張——針對水污染現狀,江蘇簽訂治污工作目標責任書,累計關閉沿線化工企業800多家;調水沿線投入59億元治污,先后建成78座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尾水通過截污導流工程再處理后才能入河。
徐州在實行重點河道“河長制”基礎上,建立了重點斷面水質達標風險抵押金制,試行轄區南水北調水環境質量區域補償金制度等,讓各地真正把治污責任擔起來。該市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從2006年的9個增加到目前的33個,日處理能力由45萬噸提高到了105.5萬噸。
如今,江蘇規劃建設的102項治污項目,已經全面建成發揮效益。
在京杭大運河淮安至徐州段跑了十多年油運貨生意的船老大高祥軍,也明顯感到了變化:沿線工廠不見了蹤影,運河變清了,“原來船上的生活垃圾和廢油都直接排到河里,現在每個調度站都有垃圾站,有油水分離器。交垃圾、交廢油已經成為年檢項目。”
監測顯示,東線沿線河流化學需氧量濃度平均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濃度下降92%,水質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達到了預期目標。
綜合水價,杠桿調節用水結構
調水不易,治水不易,如何通過經濟杠桿保證工程效益?清水北送又如何發揮最大效益?
記者了解到,國家發改委已研究提出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水價方案,水價構成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水價,用以保障整個工程的運行與維護。以江蘇每年調往山東的13億多方水量計算,每噸0.4元;另一部分是計量水價,根據實際用水收取。
專家提出,由于地下水成本低,山東地區普遍存在著地下水超采現象,要想成功推行區域綜合水價,就得先對整個區域水資源進行重新配置,調整用水結構和能源結構,有效限制地下水超采,“兩步制水價”被看作是一個可行的調控手段。
江蘇省物價部門則表示,江蘇也將測算核定東線工程江蘇省內供水價格,緩解工程對沿線蘇北欠發達地區供水價格造成的上漲壓力,同時,結合供水價格調整,推進居民生活用水階梯水價制度,統籌安排城市供水、區域供水、污水處理及再生水等價格調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