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14日正式對外公布2012年度全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處罰情況。頗為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環保部不僅詳細公布了涉污地區和涉污企業名單信息,還明確提出將跟蹤這些地區和企業整改情況,對整改不到位或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由監察機關依照規定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此次環保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信息披露態度,不禁讓人聯想起前不久環保部公布華北平原排污企業地下水污染專項檢查結果時采取的做法。上一次,環保部只是簡單地告知公眾,華北平原有55家企業存在地下排污違法問題,其中天津5家、河北6家、山西1家、山東14家、河南29家。而具體違法排污企業的詳細名單和有關信息,則語焉不詳,僅僅稱由上述5省市環保部門“逐步公開”。
此前,并不乏環保部直接公布排污企業名單的先例,包括此次公布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處罰情況在內,同樣是直接公布了掛牌督辦的詳細企業名單。也正因如此,華北平原地下排污企業信息披露的處理方式,讓人產生了很多聯想——是否存在環保部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角力、環保部“不出頭”的選擇是否有逃避成為輿論指責焦點的嫌疑,等等。
事實上,就在環保部披露華北平原55家企業地下排污的前一天,5月8日,環保部公布對山東濰坊地下排污事件處理情況仍表示,“經山東省環保廳和濰坊市政府排查,未發現確切地下灌污證據”。但隨后山東省環保廳應環保部要求公布的山東地下排污14家企業名單卻顯示,濰坊的3家企業赫然在列,分別為濰坊市高密市宋述信小電鍍廠、濰坊市高密市金祥針織廠、濰坊市高密市華盛針織廠。
眾所周知,濰坊企業地下排污事件始于今年2月的微博披露,后經媒體介入而持續發酵。山東省環保廳曾于2月啟動專項調查組赴濰坊市暗訪,隨后通過官方網站表示“未發現企業通過高壓水井向地下排污的情況”。此后環保部也再度宣稱山東濰坊“未發現確切地下灌污證據”?,F在大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是環保部門跟公眾玩了一個文字游戲——山東濰坊確實沒發現用高壓井“灌污”的企業,但是利用滲坑、滲井方式等“排污”企業可不止一家!
環保部門高調宣稱沒有濰坊企業“灌污”的“確切”證據,卻并不同時向全社會闡明濰坊確實存在企業向地下排污行為,這無疑是對公眾的誤導,讓人們誤以為坊間熱議的濰坊地下水污染是子虛烏有。這樣打馬虎眼的行為,是地方保護主義對政府公信力的綁架。可以說,華北企業地下排污時至今日依然迷霧重重的背后,暴露出一些地方GDP至上的理念仍然大行其道,暴露出一些地方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也暴露出環保部門執法監督的“弱勢”,暴露出環境信息公開路上的種種障礙。
環境信息公開是我國確定的政府信息公開的八個重點領域之一。環境事件信息及時、主動、準確向全社會公開,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重要舉措。一前一后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與全國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查結果的信息披露比較之間,不能不讓人感慨——被動、延遲、模糊的信息公開,只能給公眾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感和不安全感,長此以往更將失信于民。當然,值得肯定的是4月22日《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廣受關注的地下水污染問題終于從華北平原開始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