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幾年前就著手海水淡化產業布局的企業,卻因殘酷的現實而步履蹣跚,甚至停下了腳步。今年4月22日,雙良節能宣布,決定終止原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海水淡化設備制造項目”,將剩余募集資金全部用于永久補充公司流動資金。“我們感覺這個行業還是一個新興行業,目前的需求不會特別大,我們了解到的其他項目的進展普遍都比較慢。”雙良節能董秘王曉松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按照目前的水價來看,他們“出水就虧”。
“企業的裝備能力并不過度,關鍵是政策沒有配套。”GE水處理及工藝過程處理集團大中華區銷售總經理薛松毅認為。“主要是水價機制和海淡補貼怎么平衡,現在是水價倒掛的,大家就只能趴在那里。”
雷聲大雨點小
早在2011年11月,雙良節能就發現海水淡化項目市場需求未達預期,將項目拆分成為兩期,原募集資金變更為只投資一期。截至去年年末,雙良節能在海水淡化項目上的累計投資達2084.37萬元。
不過,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雙良節能海淡項目的“流產”并不能代表行業情況。“其工藝并未選擇主流的膜法工藝,而是選擇了更適用于中東地區的熱法。”
海水淡化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膜法利用高壓泵將海水通過膜壓出淡水,熱法則將淡水變成蒸汽再冷凝,總體而言,膜法能耗和成本較低,建設周期較短。
事實上,不僅雙良節能,一些頭頂“海水淡化”光環的上市公司盡管在當初積極布局,但如今進展均較為緩慢。
南方泵業曾被視為將在海水淡化高壓泵領域大有作為。其海水淡化高壓泵和能量回收裝置的研發分別從2010年7月和2011年12月就開始,目前兩個研發項目均在試制過程中,未達成目標。南方泵業承諾在海水淡化項目上的投資總額為4492萬元,但截至去年底,其投資進度僅為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