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污水處理廠,往往會給人一種污水橫流、空氣中飄滿臭味的印象。但是進入清源華衍水務第二污水處理廠,這里就像一個濕地公園,走進污水處理池,才能聽到機器運轉的轟響聲。副廠長陳玲介紹說,清源華衍第一、第二兩個污水處理廠承擔著整個園區的污水處理重任,這段時間都是滿負荷運行,光第二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的污水量就在十六七萬噸。而放眼蘇州市區,這個數據更是驚人。據了解,由于今年雨水多,加上持續高溫供水量劇增,目前姑蘇區城東、婁江、福星三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在24萬至26萬噸左右,加上新區、吳中、相城等地,每日需處理的污水量要有近百萬噸。
陳玲說,凈化污水基本的目標是使其達到排放標準。那么,這些污水究竟是怎樣變成清泉的呢?記者跟著陳玲來到了這次探秘之旅的首站——污水提升泵站。
在這里,經過市政污水管網長途跋涉的污水會先進入集水井,這一步的污水臭烘烘,上面還漂浮著各色垃圾。從集水井中出來的污水要經由粗格柵過濾,它的作用是去除污水中體積較大的固體垃圾。接下來,污水再通過進水泵提升到污水處理廠最高處,然后就憑借重力依次流向后面的各個處理環節。污水經過進水泵提升后,進入細格柵和旋流沉沙池,在這里污水中體積較小的固體垃圾包括沙礫將被過濾。
“以上處理流程統稱為污水預處理區”,陳玲說,這一步相當于幫助污水褪去泥垢,變得一身輕松,接著它將享受4個小時的“魚療”享受——進入生物反應池。它的作用是把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含氮、磷有機污染物去除。在第二污水處理廠,生物反應池有4組。這里灰黑色的污水不斷翻滾著,泛起陣陣氣泡,空氣中還有股臭雞蛋的味道。看到記者掩鼻,陳玲笑稱,這是活性淤泥中的微生物正在“吃”污水中的污染物,污水中攜帶的輪蟲、線蟲、有害細菌等微生物,在生物反應池中統統被降解掉。
生物反應池出來后,經過一道格柵,污水還要在二沉池里“休息”3個小時,在這里,它身上殘存的余泥也會慢慢沉淀,被吸刮泥機吸走。最后,記者在紫外線消毒池見到了重獲新生的污水,它已經變得清澈透明,據說這樣的水不但達到了排放標準,用來養魚養花也完全沒問題。“一滴水從污變凈要走過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要耗費大量的電力和化學藥劑,如此巨大的花費,節約水資源真的要從點滴做起。”陳玲介紹說,目前第二污水處理廠設計15萬噸的處理量中,有13萬噸的污水經過處理后重新排放進入吳淞江,還有2萬噸則是中水,它除用作澆灌濕地和綠化外,也可作為污泥干化廠和熱電廠的冷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