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05年至2012年,全國30個省會城市中,烏魯木齊是唯一一個沒有進行水價調整的城市,其他省會城市都進行了水價調整,其中一個城市已經調整了5次。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董事會秘書劉炬告訴記者:“烏市誰家上一次調整是在2005年11月份。”水價不到位,導致供水企業舉步維艱,作為烏市水業運營企業的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負債率已高達73.87%,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一滴水要過10道關
“礦物質水、弱堿性水、天然山泉水……”8月13日上午,新疆都市報記者來到新華南路烏魯木齊水業集團水質監測中心會議室時,看見桌子上擺放著十幾瓶各種品牌的瓶裝水。
“現在市場上各種瓶裝水,以500毫升為例,價格從1元到20多元不等。而同樣一瓶自來水,售價卻只有0.001元。”水質監測中心主任董鳳玲說,“而這些瓶裝水和自來水相比,水的品質卻相差不大。”
據董鳳玲介紹,看似普通的自來水需要經過一套復雜的程序才能進入千家萬戶。以紅雁池水廠為例,一滴水從取出到制作再流入千家萬戶要經過取水、格柵、加藥、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出水、進入管網、用戶十道“關”,要做一套包括106項指標的“體檢”,106項指標項項達標才能出廠。
為保證出廠水質,自來水廠內還都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測設備,每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對影響自來水水質的渾濁度、余氯等指標進行在線監測,水廠運行人員根據在線監測數據,隨時進行處理。同時,在原水進廠口和自來水出廠口還安裝了以鯽魚為主的生物預警池,用以觀察水質的變化。如發現問題,立即啟動水質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保證供水水質安全。
“而目前,由于水價低廉,加之公共財政補貼不到位,使得烏市的公共供水系統不堪重負。”提起水價,董鳳玲感慨萬分
烏市水價近8年一直未做調整
據統計,2005年至2012年,在全國34個省會城市(除香港、澳門、臺灣)中,烏魯木齊是唯一一個沒有進行水價調整的城市,其他省會城市都進行了水價調整,其中一個城市已經調整了5次。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董事會秘書劉炬告訴記者:“我們上一次水價調整是在2005年11月份。”
記者將烏市與國內廣州、西寧、銀川等15個城市的水價進行對比,其中包括新疆的石河子、吐魯番、哈密等城市,烏市水價處于最后一位,在全國嚴重缺水的城市綜合水價中也在最低行列。即使這樣,各種水費還不能做到應收盡收,部分用水單位、個人偷盜用水、拖欠、拒繳水費現象十分嚴重。
“同樣是水產品,礦泉水或許僅需要一處廠房,幾套設備就能生產出來,而作為城市公共用水的自來水,除了要投入建設引水、制水、水質監測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外,還需要將供水管網延伸至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財務部部長林云認為,低廉的水價讓城市水業運營系統不堪重負。
林云說,烏魯木齊市現行綜合水價中,生活用水綜合水價構成共有六項費用,其中:水價1.16元+水資源費0.04元+重點水利建設投資0.30元+污水處理費0.50元+排水管網維護費0.10元+垃圾處理費用1元=生活用水價格3.10元,其中只有第一項水價1.16元為供水企業實際收入,其他均為代收費用。據悉,烏市供水企業屬于市政公共事業,其產品與服務的定價受《價格法》的約束,實行政府定價。隨著近年來自來水制水成本上升,供水成本與價格長期倒掛。
水業運營企業負債率高達73.87%
由于遠距離調水、污水回用、環境污染、制水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升等方面的原因,烏市的自來水制水成本也“水漲船高”,制水和供水的成本與自來水價格的“剪刀差”越來越大。劉炬介紹,自來水從原水到送入管網,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水價不到位,導致供水企業舉步維艱。
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公共供水企業虧損面為31%,資產負債率高于50%,整個供水行業經營業績不好,很多企業難以承受設備和管網更新改造費用的大筆開支,而作為烏市水業運營企業的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負債率已高達73.87%,高于全國。
從2005年成立烏魯木齊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時,負債6億元,負債率達31.24%。經過8年時間,如今新整合成立的烏魯木齊水業集團有限公司,負債額已擴大到43.9億元。到2012年末,水業集團累計向銀行借款19.4億元。按照6%的利息計算,每年僅還銀行貸款利息就需要1.2億元,這筆費用已經占據水業集團每年水費收入2.5億元的一半。
在劉炬看來,供水企業的巨額虧損,勢必會影響到城市公共用水安全,同時也會影響到老百姓用水。
“應該更新、改造和新建的地方還很多,但目前,企業資金嚴重匱乏,僅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劉炬說,“一個合理的水價,是供水企業提供高標準水質和服務的保障。同時,也是解決當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選項,可以促進人們節水,有利于形成水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也有利于保障供水企業可持續地提供優質的供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