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墊江縣城中穿城而過的迎春河的上游,是墊江縣工業園區。日前,縣政府多方籌集了1000萬元資金,啟動了工業園區的污水處理廠建設。
墊江是農業大縣,也是糧倉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的面源污染不僅影響到縣內幾條河流、直至三峽水庫的水質,也影響到農產品的安全。因而,在田園行動中,墊江縣從治理規模養殖污染、改變農業生產施肥習慣和方式入手,治理面源污染。
“在‘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中,我們轉變思維,從源頭治理抓起。”墊江縣縣長梅時雨說,抓環保就得抓源頭。
墊江是如何轉變思維,從源頭抓起的?
新思維創造環保工作新方式—— 尋找環保五大行動的載體,找準污染環境的源頭,治理面源污染,涵養好生態,為發展創造好的環境。
“環保五大行動找準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但要做好經濟快速發展中的環保工作,也要改變思維,轉變工作方式。”墊江縣縣長梅時雨說,這也是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
如何轉變?
首先要找到好的載體。墊江縣環保五大行動的重點之一在縣城,因而要從縣城入手,找到做好環保工作的載體。
據悉,墊江縣以“四城同創”為載體,把五大行動有機地植入,把各方面的力量、資金等資源要素都集中到這個載體上,在做好“四城同創”的同時,有效地推動環保五大行動。
目前,墊江縣正在創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和重慶市文明縣城、重慶市環境保護模范縣。在這“四城同創”中,都與環保五大行動有關。因此,墊江縣把五大行動與“四城同創”有機地融合起來,找到了載體。
以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創建為例。墊江縣把其25個大類、76個小項的創建指標分解到各個部門,讓部門和廣大群眾在創建環保模范城市、園林城市等中,自覺地實施五大行動。
在這樣的新思維下,墊江縣把五大行動的重點放在治理好污染源頭上,并重點治理污染河流、空氣等污染源。通過轉變思維,以推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來減少面源污染源,以循環農業來治理面源污染源。
“找到載體,抓住源頭,治理面源,最終的效果是涵養出好的生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好的發展環境。”梅時雨說。
抓源頭從根本上治污染—— 在五大行動中,墊江從治理河流、飲用水源、改變市民生活習慣等中,從源頭上逐步消除污染,從根本上治理保護好環境。
在墊江縣城,有桂溪河、迎春河兩條河流穿城而過;在縣域內,有龍溪河橫貫縣境。
“這3條河如果污染問題不解決好,將會嚴重破壞生態,影響縣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墊江縣委常委、分管環保工作的副縣長楊剛說,因此,從源頭上治理這3條河的污染,是根本的行動措施。
墊江縣工業園區在穿城而過的桂溪河、迎春河的上游。堵住園區水污染這一源頭,對這兩條河水質的保護至關重要。因此,縣里不等不靠,自籌資金,啟動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把園區的工業廢水污染處理在園區內。
在龍溪河的保護和治理上,墊江縣采用了在沿線場鎮建污水處理廠,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達標后再排放的方法進行保護。目前,除縣城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外,澄溪、高安、周嘉等7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已完工,太平等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年底還將開工建設3個。“‘十二五’期間,全縣將在所有的鄉鎮、居民聚居點、農民新村等建45座污水處理廠(站)。全部建成后,全縣的污水處理率將達80%以上,保證生活污水達標排放。”墊江縣環保局負責人說。
在從源頭上治理中,墊江縣還由政府投入資金,采取有效措施,對全縣29座中小型水庫的承包養魚合同中止執行,禁止了肥水養魚,保證了水庫不受污染。
集中式飲用水源的保護極為重要。因此,墊江縣對雙河水庫、紅旗水庫等23個集中式飲用水源進行了全面的水質達標保護。
河流兩邊規模養殖場的糞水是河流污染的一大污染源。在治理中,縣里采取了有效措施,對河流沿岸禁養區范圍內的規模養殖場進行了取締和搬遷。
工業污染是對大氣、水質甚至土壤的污染源。在治理工業污染中,縣里對縣工業園及3個組團除集中建污水處理設施外,還對一批有工業水污染的企業進行污水深度治理,并對園區內的所有企業全面進行污染源的治理。
在治理工業園區污染源頭中,墊江縣還對園區內60余家重點工業企業實施環保標準化達標,對煤化工等7個產能過剩的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
可吸入顆粒物是墊江縣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因子。在從源頭上治理中,墊江通過努力,已在縣城建成區內實現了無煤區,全部用上了天然氣清潔能源;縣城主次干道全部實現“白改黑”;在24個鄉鎮場鎮,基本實現天然氣全覆蓋,高峰、長龍等場鎮還建成了無煤場鎮;對縣城區域內的建設工地全部實施了臟車沖洗,舊房拆除實施了濕法作業。
從源頭上治理,墊江開始從根本上消除污染源,使藍天、碧水等環保行動產生了長效。
現代技術治理農村面源污染—— 運用現代農業技術,循環農業、村莊連片整治等方式,全面治理農村面源污染的畜牧養殖、化肥農藥、垃圾污水三大污染源。
在墊江縣新民鎮雙河口村,有一座存欄8000頭、年出欄達2萬頭肥豬的優科養殖場。這座規模養殖場在治理糞水污染中采用了循環農業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糞水造成水、土壤等面源污染的問題。
這座養殖場投入308萬元建成的這一治污系統,實行了糞便的干濕分離,分離出的干糞便被制成有機肥,用于農業生產中;糞水通過沼氣池處理,沼氣供周邊的農民用,沼液通過管道,用于農田中。整個系統用智能手機就可控制,哪位村民的地如需施肥,只要一個電話,養殖場通過系統,就能及時把腐化好的沼氣液通過管道送到田間。
目前,這一治理系統每年除把2萬余頭肥豬的糞便進行了科學的處理外,還為1200多畝糧地和荷田、500多畝花卉苗圃地提供了有機肥,使1700多畝農地實現了循環農業種植。
“這種方式已被我們作為治理規模養殖污染的好辦法在全縣進行了推廣。”墊江縣環保局負責人說。
經過摸排,墊江縣目前共有存欄3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近200家。對這些養殖場,縣里進行了規劃,逐步進行糞水污染的治理。目前,已通過項目包裝,對48家存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編制了實施方案,用循環農業的方式進行治理。
改變傳統的化肥施用方法,用現代農業技術對化肥、農藥等造成的面源污染進行治理,是墊江的又一方式。
墊江的密本南瓜是一種綠色食品,不用施用化肥,主要施用有機肥。因此,縣里大力推廣,目前,已發展到12萬畝。這一綠色農業產業,不僅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減少了土地的面源污染。
通過推廣緩釋肥料、測土配方施用復合肥料、生物防治病蟲害等科學種植技術,有效地減少了化肥農藥對土地的污染。
農村垃圾、生活污水等,是化肥農藥之外的又一重要面源污染源。治理這一污染源中,墊江縣采取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的方式,把80個村莊劃成35片,科學地規劃,從垃圾集中收運處置、治理生活廢水等方面進行治理,減少垃圾和污水對河流、土壤的污染。
好生態創造發展好環境—— 以生態紅線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城鄉土壤修復、城鄉綠化工程為主,增強縣域生態功能,涵養出好的生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好環境。
墊江的綠地行動在“四城同創”中扎扎實實地行動了起來,增加了縣域內的生態涵養功能。
在“四城同創”中,綠地行動是一項較重的行動。縣里除重點在農村實施43萬畝的森林綠化、高速公路景觀林帶、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基地建設外,在城區及周邊規劃建設一個森林公園、十里桂花長廊、5座城市廣場、5座城市公園、1座濕地公園、10個生態村,全縣的森林覆蓋率要達到45%以上。
目前,墊江縣經過努力,全縣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1%,城市建成區內的綠化率超過了41%。
“四城同創”還有效地促進了寧靜行動。
在墊江城區,不允許違規夜間施工;縣城內的幾大廣場上的文化活動,規定在每晚9點要關閉所有的音響;對有噪聲污染的企業和活動場所也進行了專項治理,創建了3個安靜居住小區。
在生態修復中,墊江縣還啟動了耕地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修復試點,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
把環保五大行動納入“四城同創”為主的載體中,從源頭上進行了治理,全面進行面源污染治理后,墊江的生態涵養功能開始增強,環境改善,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今年以來,包括中國西部(重慶)鐘表產業園在內的一大批投資項目看好墊江的生態環境和即將改變的交通等優勢,落戶墊江。墊江也在利用良好的生態和旅游資源,創建國家級的生態旅游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