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滇池10個國控點位均為劣Ⅴ類水質。草海和外海為重度污染,全湖平均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營養狀態評價表明,滇池草海、外海均為中度富營養狀態。與2012年上半年相比,滇池水質和營養狀態均無明顯變化。(8月20日中國新聞網)
滇池,曾是云貴高原的上的一顆明珠,璀璨耀眼,哺育了昆明人,照耀中國,是云南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如今,滇池經過多年的治理,依然是臟水一湖,是云貴高原最贓的湖泊,令云南人心痛,更令全中國人心痛!
滇池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吞錢機器”,錢不斷地向里投,就是效果不明顯。根據有關報道,“九五”—“十一五”期間,滇池治理實際完成投資219.39億元(國家投入34.06億元,省級投入61.32億元,昆明市及其他渠道投入124.01億元)。從滇池水質指標進行衡量,200多億元的投資幾乎打了水漂,效果近無。但國家對滇池的治理并沒有放松,2012年4月16日,《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正式獲國務院批復,以“六大工程”為主線,提出了“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業污染防治、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五大類項目和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總投資420.14億元。其投資規模之大,不可謂是空前,但從目前的治理情況來看,前景依然不明朗,會不會再投入400多億元,水質依舊沒有大的起色?真的很令人憂慮。
滇池的治理究竟哪里出了問題,難道它真的患了治理不愈的“癌癥”?有專家預測滇池治理最終花費可能逾千億(郭慧光),如果真的靠投錢能解決問題,我們盡管大把投錢就是了,可現實的情況是,目前已經投入了三四百億元,怎么連點成效都不見?讓人怎么能下決心再投入幾個三四百億元,花了這么多錢,沒有實質性效果,怎么向納稅人交代?
專家也可能會提出世界湖泊治理的例子來說明滇池需要繼續投錢的必要性: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水量相當于20個滇池,花了30年的時間治理,才達到Ⅴ類水,耗資1800億美元,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面積、水量是滇池的1/3,用了30年的時間,花了大約1200億美元,治到Ⅴ類水,現在還在繼續往里投錢。如果按照此模式,哪怕是按照日本“霞浦湖”的投資標準也需要1200億美元(按1美元等于6.12人民幣進行折算,需要7344億人民幣),這可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么多的錢哪里來?它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只靠投錢治理滇池是不行的。
看來滇池的治理思路應該進行調整了,靠“燒錢”救不了滇池。滇池治理應該從戰略上重新審視,究竟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滇池治理戰略更符合滇池的實際;從技術治理模式應該進行合理評估,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治理技術最為有效。最優的戰略和最有效的治理技術的有效結合,滇池才會重現高原明珠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