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首都阻沙源,我為京城涵水源”,河北灤平縣多年來堅持多措并舉,推進生態建設,先后啟動了“稻改旱”等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以確保京津地區用上足量優質的飲用水。據統計,灤平實施“稻改旱”6年來,已有1.2億立方米優質水源注入密云水庫。
河北灤平與北京毗鄰,距密云水庫僅35公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北京阻風沙、供水源發揮了重要作用。流經灤平境內11個鄉鎮的潮河是北京水源地,在灤平境內流域面積達1400多平方公里,約占密云水庫上游流域總面積的10%。
長期以來,潮河都是灤平當地農民生產致富的主要水源,沿河兩岸12萬村民用潮河之水種植3.5萬畝品質優良的水稻,被譽為灤平的“魚米之鄉”。為確?!?1世紀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項目的落實,河北灤平縣委、縣政府自2007年起實施“稻改旱”項目,當地3.5萬畝耕地因此年均減值3000多萬元,此舉為首都人民飲用上“放心水”作出巨大貢獻。
將用水量大的稻田改造為“靠天吃飯”的旱田,其目的在于節約農業灌溉用水。目前,在潮河流域已沒有一棵水稻,每年由此可節約灌溉用水1900多萬立方米。
不僅如此,灤平縣委、縣政府還從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提高生態準入門檻等方面入手,健全和完善了監督管理機制,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出臺了《灤平縣首都水資源工程管理辦法》等20多項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實現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礎上,對項目區采選礦、采石場等建設開發項目實行嚴格監管,嚴厲查處陡坡開荒、放牧及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為,減少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效地保護了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為使水資源效益最大化,實現上下游雙贏目標,目前北京、灤平兩地正在探討建立水資源有償使用長效機制,灤平有望依托北京的技術力量優勢,引導潮河流域調整經濟結構,發展高效生態產業,在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更快發展的同時,實現向首都多輸水、輸好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