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如果市委書記和市長任期內的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的話,升職概率將高于8%。
“環保實行一票否決制,卻沒見哪名政府主政者,因為環保不力被免職。”有省人大代表說。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則明確,中央將在這種增長導向上“糾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接受河南商報專訪時表示,這彰顯了中央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決心。
現狀
去年沒完成“軍令狀”今年被“限批”
去年,環保部與河南省政府簽署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責任書》。根據這一責任書的要求,濮陽市要在2012年底前建成4家污水處理廠。然而,到去年年底,4家都沒有完成。
誰也沒想到,環保部這次動了真格,今年5月,濮陽市被環保部通報實行“限批”,其新增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的建設項目環評被暫停審批。這意味著,濮陽市一批剛上馬的涉及排污水的企業,都被迫暫停環評審批手續。
尤其是濮范臺扶貧開發綜合試驗區因“限批”,試驗區內的很多項目不得不停了下來。臺前縣涉及20多家企業的環評停了,其中最大的項目投資30億元;范縣有一個投資13億元的石油化工類項目,也因“限批”而無法進入環評。
教訓慘痛,時任副省長陳雪楓對此表示,凡是污染減排目標不能完成的地方,將按照有關規定,取消當地政府及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當年一切評先、評優資格;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要對企業主要負責人進行年薪掛鉤處理,并給予相應紀律處分;未完成污染減排目標任務的省轄市、擴權縣,如在限期內仍然整改不到位的,其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一年內不得提拔使用。
減排項目,一半沒完工
今年,全省列入減排目標責任書的項目共237個,但據河南省環保廳通報,截至三季度,已建成投運的有118個,只有近一半的比例;還有111個項目在建(8個因企業停產轉產關閉等原因不再實施)。省轄市建成投運率由高到低依次為:商丘為100%,焦作為90.3%,許昌為75%,信陽、新鄉在六成以上,三門峽、濟源在一半以上,鄭州、安陽、南陽、洛陽在四成以上,平頂山、周口在三成以上,開封、濮陽在兩成以上,駐馬店、鶴壁在一成以上,漯河(1家企業)尚未建成投運。
探因
政績評價唯GDP重環保升官概率為負數
為什么三令五申,教訓就在眼前,部分省轄市減排項目還進展緩慢。
在日前舉行的河南省社會各界關注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座談會上,很多代表都提到根源:唯GDP政績評價模式。
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戚建莊說,改善生態環境,首先要徹底改變GDP政績評價模式。
“GDP決定干部的帽子和前途,都說環保實行一票否決制,可沒有見哪名政府主政者因為環保不力被摘帽子。”一位省人大代表在會上說。
據一項研究,如果市委書記和市長任期內的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的話,升職概率將高于8%;如果任期內長期把錢花在民生和環保方面,那么他升官的概率是負值。
變革
中央為增長導向“糾偏” 基層期待文件盡快出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曾多次表示,若無政治決心,環保難以推進。
此次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特別明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這的確彰顯了政治決心。”11月20日,周宏春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說,經過未來科學、有序、合理謀劃和不斷完善,各項體制改革要在相關領域里邁上成熟的制度軌道,這也意味著,未來的中國在經濟發展和政府施政上將更趨制度化,而 “拍腦袋下決定”、“家長之言”等行政陋習也將逐步受到約束,并退出歷史舞臺。
“現在期待的是如何落實的問題。”他說。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也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發展戰略,對于其具體目標、實施方案、保障條件、監督考核機制等基本內容,基層的領導干部還不甚了解,甚至充滿迷惘,亟待通過頂層設計予以指導。因而,中央國家機構應當加快研究出臺相關指導性、實施性文件。
而河南省副省長張維寧在“嵩山論壇”啟幕時曾透露,河南正加快制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辦法、市縣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評價辦法、產業聚集區考核評價辦法,把能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其中。
污染由“誰治理”變“誰付費”
對于《決定》中關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周宏春總結了其他五個方面:明確了環保納入政府職責范圍;財稅政策源頭控制;資源價格改革;環境成本、生態補償和強調排污者付費;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值得注意的是,“誰污染誰治理”在《決定》中被調整為“誰污染誰付費”。對此,周宏春說,原來的管理大都針對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強調的是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便于管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高污染企業不僅僅是計劃經濟,很多事情不是按計劃來,而是按照市場規律、市場機制來辦事。
而明年起開始實施的《河南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正是按照“誰污染誰負擔、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
建言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部門統籌協調 期待改革體現
周宏春提出,生態系統建設是否需要一個協調小組,值得探討。
“2005年之前,中央設有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后來取消了,這等于環境協調方面在中央層面來看是削弱了。”周宏春說,生態建設如何落實到具體工作中,環保部出臺了一些辦法,地方也有一些行動,但實際上生態環境保護涉及面非常廣,包括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維持、氣候變化、循環經濟等多方面多層次,不僅涉及環保部門,還涉及發展改革、林業等多部門,如何統籌協調這些,需要未來的改革來體現。
行動
河南加快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 年底前所有省轄市開測PM2.5
日前,河南省環保廳召開會議,傳達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省環保廳廳長張慶義表示,年底前,所有省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全部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PM2.5并適時發布監測結果,淘汰或改造省轄市建成區天然氣和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所有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組織開展大氣專項執法檢查活動,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灰霾污染問題。
河南省將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近期要加快推動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制定實施市縣和產業集聚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實施細則、環境保護責任追究辦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