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湖流域所有城市與鎮區實現了污水處理廠投運“全覆蓋”后,如何避免因集中處理不達標而導致的集中排污成為各級政府的頭等大事。記者昨在江蘇省昆山市采訪獲悉,昆山市2012年2月起推行的對污水處理“按質論價”辦法,不僅在全國首開先河,還有效破解了難題,處理廠達標率提高了約8%。
據昆山市環保局副局長丁玉山介紹,前幾年為確保污水處理廠更好運行,市政府把征收居民家庭每噸1.15元的污水處理費,通過自來水公司按月、按處理的污水量支付給每家城鎮污水處理廠作為運營經費。但在運行中他們發現,一些工業企業和生活污水處理廠私下達成協議,一方為降低處理成本,將高濃度或重金屬等污水接入生活污水處理廠;而另一方為增加處理量,賺取不當收益,導致原本處理工藝相對簡單的生活污水無法達標排放,不僅影響了水環境改善,更傷害了國家和人民利益。
為破解這個難題,昆山市財政局、住建局、環保局聯合推出了《污水集中處理企業排放水質超標結算辦法》,對所有處理廠按達標率而不是按處理量來結算運營費用。“一下子就把工業污水偷排到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源頭"掐"死了!”丁玉山說。為更真實地考核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負責向財政部門提供水質狀況報告的環保部門也由過去的一個月監測考核一次出水水質,改為10天監測考核一次。
“如果一次監測考核有污染因子超標,我們就從核定的運營費用中扣除10天的超標污染因子處理水量的費用。考核標準也按國標一級A標準執行,比如某一污水處理廠出現污染因子超標,按照計算公式,計算出每噸運營費用的相應價格,然后,再乘以10天的出水水量,就是污水處理廠10天的運營費用。除此,我們還要征收超標排污費。”丁玉山進一步解釋道。據昆山市環保局最新統計數據表明,3月份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達標率顯著提高了7%—8%。
“按質論價”辦法的出臺,給污水處理廠運營方帶來了不小震動。據悉,有的污水處理廠出臺了與全體員工資掛鉤的方案;還有的污水處理廠加大了改造投資力度。運營2家污水處理廠的昆山建工環境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顏孜佳坦言“壓力大了,但責任心也更強了”。目前,該公司的出水水質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其中陸家污水處理廠將深度處理工藝改為膜系統處理工藝之后,出水水質已接近中水回用的標準,可用于小區的綠化澆灌、車輛沖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