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2011年,金堂縣力爭完成投資10.6億元,新建微水池1335口,新建及整治人工湖17座、山平塘780口、石河堰56座、渠道368公里、堤防21公里,新建及改造機電提灌站4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平方公里,實現鎮鎮通自來水,鎮鎮建有生活污水處理廠的目標,爭創丘陵地區基礎配套示范,爭取列為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
昨日是2011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金堂縣棲賢鄉向前村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人潮涌動,金堂縣委書記王波,縣委副書記、縣長金城親自率領該縣300余名干部群眾參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義務勞動,拉開了金堂縣2011年大興水利的序幕。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大興水利強基礎”納入國家基礎建設優先領域,對地處龍泉山脈邊緣及淺丘地帶的金堂縣來說,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尤其重要。金堂縣委、縣政府編制完成了《金堂縣全域水務規劃》,將組建水務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決定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步伐,改善全縣水利基礎設施條件,爭創丘陵地區基礎配套示范,為加快城鄉統籌步伐,建設丘陵地區城鄉統籌示范縣奠定堅實基礎。
著力點:山丘區水源保障
(重點項目:東風水庫擴建工程、“百湖工程”)
常年干旱,這幾乎成了我市龍泉山脈山丘區落后生產條件的代名詞。金堂縣地處龍泉山脈中段,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水源保障工程,解決廣大山丘區群眾生產生活問題。
降水不均,存儲不力,山丘區要“解渴”,水利設施首當其沖。在金堂縣的全力爭取下,成都市龍泉山脈最大的水利工程東風水庫即將擴建,并已納入四川省2011年開工的重大項目,計劃總投資3.08億元,引入人民渠七期余水充蓄,將灌溉面積從目前的1.5萬畝左右提升到11.62萬畝,惠及福興、趙家、隆盛、金龍、三溪、高板、竹篙、廣興8個丘區鄉鎮,并將為東風水廠提供水源。目前該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啟動,力爭在2011年內完成投資6000萬元。
與大型水利設施擴建改造同時進行的,還有以微型水利設施為核心的山丘區抗旱能力提升工程。依托成都市龍泉山脈“百湖”工程,金堂縣將在2011年內投資1.1億元,新建及整治水面在30畝以上、水體達6萬立方米以上的人工湖17座,新增蓄水能力500萬立方米,在保障灌溉用水的同時,也為山丘區生態環境營造,發展旅游產業打下基礎。
據悉,為了逐步改善廣大缺水地區的耕地灌溉能力,金堂縣今年還將投資約1億元,新建微水池1335口,新建及整治山平塘780口、石河堰56座,新建及改造機電提灌站48座,并投資1.2億元,在城鄉統籌示范鎮、農田水利建設示范鎮等鄉鎮、九龍灘等灌區新建、整治渠道368公里,讓清澈的水源源不斷地注入全縣各個角落,昔日的荒山將成為實實在在的“聚寶盆”。
著力點:城鄉居民飲水保障
(重點項目:紅旗水庫引水工程、東風水廠供水工程)
水既是農業之本,也是生命之源。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深入實施,目前金堂縣的自來水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城市需求。為了保障城市生活用水,金堂縣將于2011年正式啟動“雙水源”建設,在目前北河取水點的基礎上新增紅旗水庫取水點,建8公里引水隧洞,引都江堰人民渠之水注入,并投資6880萬元,鋪設紅旗水庫至縣城自來水廠輸水管道14公里,將紅旗水庫水源引入縣城自來水廠,同時投資4200萬元,實施縣城自來水廠管網延伸工程,2011年底供水管網覆蓋到龍泉山脈以西全部5個鄉鎮,逐步解決縣城趙鎮以及官倉、三星、棲賢、清江近40萬人生產生活用水,目前該工程前期工作已經啟動。
在龍泉山脈以東,城鄉生活用水的問題將通過另一個大型飲水工程東風水廠得到解決。依托擴建后的東風水庫,金堂縣將擴大東風水廠的生產能力,并投資2.79億元實施東風水廠供水管網延伸工程,力爭中期規模日供應量達8萬噸。到2011年底,金堂境內龍泉山脈以東16個鄉鎮場鎮,包括建設中的成阿工業園都將全部用上安全、衛生的飲用水,實現全縣“鎮鎮通自來水”的目標。
著力點:水環境綜合治理
(重點項目:水環境整治工程、鄉鎮污水處理廠工程)
金堂縣城自古便有“千里沱江第一城”之稱,縣城趙鎮三河一江穿城而過,得天獨厚的水環境造就了山水田園城市的美譽,也使金堂縣城的人居環境大大提升。為了進一步保護和開發縣城的水資源,2011年,金堂縣將全面啟動縣城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投資1.5億元,實施北河劉家營河段、曾家廟河段、蕭家河段、北河大橋上游、盤龍寺上游、毗河楊柳家珍河段防洪整治及水環境整治工程,新建、整治堤防21公里;同時投資280萬元,更換3號橡膠壩,新建沖沙閘1個。屆時,三河一江的水質將更加清澈,縣城趙鎮的親水性將進一步提升。
一邊是對現有水環境進行改造,金堂縣還著力通過污水處理設施,使城鄉面源污染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在2011年內,該縣將投資3600萬元,實施縣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建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00立方米/天;投資2360萬元,實施13座鄉鎮污水處理廠管網二期工程;并投資1300萬元實施7座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管網配套工程,使全縣水質和水環境得到全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