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昨晨,北京城區暴雨。昨日上午,北京北苑家園望春園小區西門,因下雨積水,近百輛車“泡澡”。
而在前晚,央視《經濟半小時》記者調查發現,前幾十年,北京很少出現內澇,最近幾年卻逢雨必澇,“罪魁禍首”在哪里呢?
觀察
管網老化是表象 綠地減少是內因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王毅告訴記者,北京早在七八年前就出現城市內澇的情況,城市管網的排水能力始終沒有明顯提升。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稱,以前北京不怎么出現內澇情況,是因為河流、湖泊等濕地能夠消納雨水,但是現在調蓄水的濕地卻變成硬質地面,降雨排不暢,雨水就只有積在路面,產生內澇。
顯然,建設綠地是緩解城市內澇的好辦法。但是,北京市區綠色隔離帶地區的范圍卻在逐漸縮小。 楊保軍表示,一旦綠地被全部蠶食,北京將來的徑流系數最低就是0.8了,就是說將有80%的降雨在地面流動或者在地下流動,而不是往下滲透。
調查
蝕綠路徑1:開發商改規劃
朝陽區北苑路上有一幢“E4樓風格派”。小區業主說,E4樓所在位置以前是綠地,后來說是建小學,再后來就是這樓了??吹叫^的綠地沒了,業主多次和開發商協商無果,便找到律師陳岳琴起訴。陳岳琴發現,7年里,這塊地的規劃更改了三次。北京有多少小區更改了規劃,通過占用綠地來建設商品房?陳岳琴說,類似案例非常多。
蝕綠路徑2:當地政府賣“綠”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中,計劃在北京市三環和四環之間建設的第一道綠化隔離帶,規劃范圍為240平方公里。楊保軍說,最初規劃范圍其實是350平方公里,被吞掉了100多平方公里。
萬柳工程是北京第一道綠化隔離帶項目之一,最初規劃用地360公頃,其中居住區104公頃,代征綠地256公頃,相關投資在60億元以上,而海淀區政府拿不出錢來操作,最終交給了萬柳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來負責。
楊保軍說,開發商不可能白建,政府就把10%綠地拿出來開發,管理時卻沒有嚴格執行,可能會升到20%。
楊保軍介紹,綠化隔離帶包含很大一部分集體土地,變成公共綠地需要一大筆資金,政府財政上維持不住,所以當時有人嘗試運用市場機制來彌補,這就是要開發商來幫大家建設綠地,但看來是有一點理想化了。
蝕綠路徑3:綠化帶上建酒店
《北京市城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中規定:“壩河東北城角至酒仙橋段為風景觀賞河道,河道兩邊為濱河綠化帶。”
在朝陽區將臺鄉酒仙橋橡膠壩附近的濱河公園,綠化帶上卻建有一幢黃色的四層建筑。將臺鄉政府辦公人員透露,那個建筑是鄉政府下屬的將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的。北京市規劃委朝陽分局和朝陽區水務局說,這幢建筑并沒有取得規劃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