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缺水將影響東莞的經濟發展。記者倪黎祥 攝
|
 |
同沙水庫。記者盧政 攝 |
全市水務工作會議昨召開 劉志庚在會上直言將面臨著‘無水可用’的危機
東莞人均占有本地水資源僅253m3 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m3的嚴重缺水線
將劃定三條“紅線”嚴控用水量 水務年平均投入將翻番
本報訊 (記者張曉嘉)“人多水少、水源單一、水污染嚴重、城鎮內澇等隱患正嚴重影響和威脅著東莞”。全市水務工作會議昨召開,會上東莞市委書記劉志庚坦言,東莞30多年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付出了水資源大量消化和水生態環境惡化的代價,當下水務改革刻不容緩。
會上透露,目前東莞人均占有本地水資源量僅253立方米,低于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線,而市內河涌水質也不容樂觀。為保障水資源供應,讓全市居民都能喝上“放心水”,接下來,全市將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限制納污管理這“三條紅線”,對“踩線”和“越線”者將采取限制取水、暫停新增取水等措施。確保2015年全市年用水總量控制在23.5億立方米以內。另外,市、鎮兩級財政將加大對水務的投入,未來十年此項投入將比2010年高出一倍,政府也鼓勵社會資金投資水務。而對于市民關心的水價,劉志庚透露,“水價的控制將牢牢握在政府手里,合適的時候,將利用水價適度的調整來推動節水,保護水資源”。
現狀: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東莞科學發展、持續發展的‘心腹大患’,如果再不高度重視,認真解決,東莞很快將面臨著‘無水可用’的危機。
——劉志庚
人均占有本地水資源僅253立方米
“東莞已經成為珠三角九市水資源最危險的城市之一”。昨日在會上,劉志庚透露了一組數據,全市人均占有本地水資源量僅為253立方米,遠低于廣東省人均1755立方米的水平,也低于每人1750立方米的國際用水緊張線,甚至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線。
劉志庚表示,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東莞水源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情況日益突出。東莞目前超過90%的供水水源取自東江,“但東江流域開發利用率已接近河流開發利用的極限,水資源供需矛盾已十分突出”。
內河涌水質少數為劣Ⅴ類水
東莞不僅水量已供不應求,水質情況也堪憂。會上透露,受工業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影響,全市內河涌水質普遍屬Ⅴ類水,甚至是劣Ⅴ類水,并且水污染已從局部河段擴展到整個流域,從單一污染擴展到復合型污染,從地表水到地下水無一幸免。加上全市現有污水管網截污能力、處理能力不足,“水環境污染已嚴重威脅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水平”。
劉志庚指出,城鎮內澇問題也日益突出,內澇災情頻發,個別地方甚至是逢雨必澇,給企業生產和市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據統計,2006-2010年全市水旱風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44億元,其中相當部分是由內澇造成的。“鐵的事實告訴我們,東莞發展到今天,水在我市經濟社會中的基礎性制約因素的作用已日益凸顯”。
應對:
如果今天不抓住時機推動水務改革,實現水務跨越發展,未來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將會是水。
——劉志庚
實行水務“三條紅線”管理
面對嚴峻的水務形勢,東莞將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劃定“三條紅線”。“我們要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確保201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3.5億立方米以內”。
副市長李小梅在會上稱,“三條紅線”主要針對取用水總量控制管理、用水效率控制及水功能限制納污管理。而劉志庚更表示,“要像嚴格土地管理那樣嚴格水資源管理”,通過制度倒逼促進轉變用水方式,充分發揮水資源對促進經濟轉型的杠桿作用。
據介紹,劃定“三條紅線”后,凡是“踩線”或“越線”者在用水方面都將受到一定限制。其中取水總量接近用水控制指標的鎮街,將被限制審批新增取水,而取用水總量達到或超過用水控制指標的鎮街則將被暫停審批建設項目的新增取水。
另外,對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將核減其年度用水計劃,并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東莞水務年平均投入將翻番
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全市水務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90.3億元。劉志庚表示,以后將加大市、鎮兩級財政對水務的投入,“今后十年全社會水務年平均投入要比2010年高出一倍”,計劃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務建設,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不少于15%的資金用于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防洪排澇和水資源工程建設。
同時,政府鼓勵社會資金投資水務。“現在有不少鎮街水廠正在跟市外的企業談水務合作,但有一個前提不能改變,就是一切從居民用水安全,利用全市打造供水一張網的角度出發,只有在這個前提條件下,才有得談”。
大市區水價年內肯定聽證
水務建設,雖然政府鼓勵積極尋求社會合作,但老百姓關心的水價,劉志庚卻強調,“水價的控制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政府手里”。他坦言,從全國范圍來看,水價上漲是必然的,“但政府也會將老百姓的利益擺在第一位”。
昨日,記者從市物價局相關負責人處也得到水價調整的肯定答復。“大市區的水價本來早就要調整,由于之前物價上漲過快,省里嚴控政府出臺提價項目,才一直拖著,不過年內大市區水價聽證會必須要開了”。該負責人表示,此次水價如何調整,什么時候出臺調整方案等已進入研究階段,“但具體情況尚未完全確定”。
另外,在大市區水價調整之前,東深沿線的8個鎮街的水價很可能會調整。“水價上漲幾乎可以說勢在必行,但我們會盡量控制漲價幅度”。
鏈接:
“三條紅線”:
一是實行取用水總量控制管理。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堅決遏制用水浪費。二是實行用水效率控制管理。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建立用水效率指標體系,制定用水定額標準,落實階梯水價制度。三是實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對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核減用水年度計劃,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重大工程項目進度
1.西水東調:計劃“十二五”末期建成,形成以東江水源為主,境內水源、西江水源等為輔的水資源保障格局。
2.江庫聯網:加快東江與水庫聯網供水水源工程建設,一期工程明年汛期前通水,2015年完成二期工程建設任務,實現江庫聯網。
3.老化水管改造:推進萬里管網優化改造工程及5000公里老舊市政供水網絡、小區供水管網的更新改造,使城鄉供水管網互聯互通,力爭在2015年前全面完成。
4.污水處理:全面推進截污次支管網建設,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污水收集網絡系統。完善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運營監管制度,加強污水處理廠運營在線監控系統建設,確保已建成污水處理工程穩定、達標運營。
5.供水一張網:加快對現有120家水廠的升級改造,力爭2011年底之前實現“大市區供水一張網”。逐步淘汰工藝落后、水質不達標的水廠,加快實現“一鎮一水企”。逐步形成集中供水為主,分散供水為輔的供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