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投入大、治理難”,只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但社會和官方對其危害認識不足,增加了治理難度
近年來,中國地下水污染日益嚴重。
水利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日前告訴財新記者,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監測,地下水污染正在“由點到面、由局部向區域擴散、由城市向農村蔓延、由淺向深發展”,目前全國平均有25%的地下水水源地不合格,且呈不斷惡化趨勢。
污染嚴重 認識不足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8年的調查,全國約50%的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較嚴重,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已不能直接飲用;在195個評價城市中,有40%的城市地下水水質在不斷惡化,這使原本就稀缺的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越來越少,有些城市還出現了“三致”(致癌、致突變、致畸)污染物。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告訴財新記者,工業廢水任意排放、固體廢物不合理處置、農藥化肥過量使用、污水灌溉等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源頭。
據國土資源部調查,在珠三角地區,污染主要發生在城市及周邊,特別是污灌區、重化工業區、垃圾存放場地周圍區、污染地表水體岸邊區等,污染物主要為重金屬、微量有機污染物和三氮污染物等。
在中東部城市和老工業基地工業污染地下水問題突出和普遍,主要污染組為“五毒”(揮發酚、氰化物、砷、汞、六價鉻)和其它重金屬元素,蘭州、西寧、淄博、松原、白城等八個城市和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地區,則受石油污染嚴重。
農藥、化肥的使用、利用污水灌溉也引起華北平原、三江平原等廣大農業地區地淺層地下水污染。每年產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也使全國200多個城市陷入垃圾重圍之中。中國環境監測中心曾調查顯示,各填埋場地下水超標率為88.6%,主要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總大腸菌群、氨氮等,部分甚至超標達數萬倍。
在淮河流域,埋深小于20米的地下水已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位于淮北平原南端的安徽省宿州市,當地居民常年飲用含鐵、鎂、氟、硬度超標的地下水;一條連接江蘇徐州、安徽宿州的奎河順流而下,受工業污染嚴重,沿岸居民常年飲用奎河周邊地下水,近年來身患癌癥的比例正在增加。
宿州市水利局水文水資源局的張局長告訴財新記者,當地淺層地下水嚴重超標,打井只有到70米以下的深層地下水飲用才安全,但當地居民的飲用水一般是從10多米的井里打上來的。“宿州市地下水水質連5級都達不到,根本不符合飲用標準,但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授意環保局不認可水利部門提供的數據,把地下水水質改為4級才通過。”張局長稱。
“地下水污染的隱蔽性和復雜性,使社會和官方對地下水污染危害認識不足,大骨節病、癌癥等很多地方病與飲用水污染有關。”已經退休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指出。
關鍵在于源頭治理
地下水污染“投入大、治理難”,只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下水室主任高存榮表示,地下水流速慢,污染物會存在所到之處的介質里,如果要將污染物置換出來,極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歐美等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地下水污染治理,實踐結果已經表明,治理是失敗的。
有鑒于此,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司副司長陶慶法指出,關鍵是要從“源頭上控制、治理地表水上的污染”。他認為,要通過“減少城鎮垃圾、建設廢水處理等”切斷污染源,從工業、農業、城鎮污水等地下水污染源頭治理,“不斷稀釋地表污染物以逐漸減輕地下水污染”。
據財新記者了解,國務院常務會議8月24日通過了《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要求各級政府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提出未來10年治理地下水污染的目標,并從“水污染狀況調查和評估、嚴格水源保護與環境執法、消減城市生活垃圾負荷、控制工業危險廢物、農業面源污染及污染土壤和污水灌溉對地下水的污染”等方面提出了八項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