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
2008年,隨著太湖藍藻治理各項措施的加速,原本隸屬于江蘇省環保廳的太湖辦獲得中編辦批文,升格成為省政府直屬的單獨部門。
這一變化使得太湖辦的職能得到加強,賦予了其在治太中對各地和各部門的工作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考核的職能,實際上是加大了考核督查的力度,其工作直接對分管省長以上領導負責。
此外,治太中的各項工程項目,也需由太湖辦牽頭制定落實。
9月26日,江蘇省太湖辦對外宣布,歷經5年的鐵腕治理,太湖江蘇流域水質總體穩中趨好。太湖的富營養化狀態,已由中度富營養化改善為輕度富營養化。
另一個重要的標志是,到2010年末,太湖連續三年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兩個確保”的治太目標,即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
在這一時間節點上,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朱鐵軍認為,江蘇太湖治理在5年中已取得了較為成熟的經驗,省長負責下的治理制度設計也日趨完善。
但太湖治理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諸多治太工程的推進面臨資金的短缺。
追求GDP是環保最大難題
《21世紀》:目前各界對環保的意識非常高,對環境反映仍是群眾呼聲最高的一個領域,這對環保工作是怎樣的影響?
朱鐵軍:我認為,群眾維權意識增強也反過來促進了政府重視,這個是群眾的功勞,不可否認。
可以這樣說,現在除了保持經濟發展外,省級層面最關注的話題就是環保。但是,現行體制下強調GDP指揮現象仍無法消除,環保工作也面臨難題。
這種情況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視要通過具體問題來體現,遇到一些具體事情到底孰重孰輕?
比如說江蘇沿海大開發的建設,每一個地方都希望項目發生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上,在我的任期內,要對上級有所交待,讓GDP保持增長仍是最主要的政績。
沿海開發中,江蘇的自然環境是灘涂淺水為主,與國外不同,但現在很多地方做法仍在學國外那種深海式的模式搞開發。有的地方排污用很長的管道深入大海中,就與漁民的利益產生了沖突。
我反復談一個觀點,就是“先發展后治污”的思路是不能成立的。雖然,我們的指導思想是希望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有協調,但真正要做到談何容易啊!現行體制下GDP一枝獨大,環保永遠搞不好。
治太遭遇資金瓶頸
《21世紀》:5年下來,太湖治理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現在看來治理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
朱鐵軍:目前對太湖的治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認為到了一個相持階段,即總體上平穩下來了,局部環境改善了,“污染惡化的勢頭得到了遏制”。但是,真正自然生態的改善是大自然自己的修復,這還沒有完全到來。
雖然治理已有5年,但太湖周邊污染物排放的總量仍然超過了環境容量,我們主要仍靠污染治理設施來消化這部分總量。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最核心的問題仍是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沒有轉變。在經濟運行順暢的時候上下喊得比較響做得也比較多,但一碰到金融危機引起經濟下行時,結構調整往往不到位,治理腳步有放慢的趨勢。
第二,太湖地區企業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標準、加強管理。太湖周邊企業總量很多,要有根本性的搬遷談何容易,這其中很多企業涉及到地方稅收以及人員就業等一系列的問題,只有通過進一步提高標準來逐步進行。
第三,中央部委近些年在太湖治理中投入了好幾個億就基礎性課題進行研究,但很多問題仍沒有說清楚,比如藍藻爆發的規律,比如是否清淤等爭論了很多年都沒有最終定論。
第四,在投入上有待加強。現在太湖治理最大的難題仍是投入不足,盡管2007年以來太湖治理累計投資500多億。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給予的資金不多,主要是省、市、縣三級政府和企業本身運作的,其中省財政投入75億元左右。政府經費投入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投融資平臺,但從去年開始中央對融資平臺控制得很嚴,影響了資金的投入。
比如污水處理廠的管網建設等,這個成本往往超過污水處理廠本身建設,太湖周邊涉及的市、縣多,自然村也多,關鍵是沒有更多的管道把大量居民以及企業污水接到污水處理廠來,盡管2007年以來太湖治理中修建的主管道已達2萬多公里,但覆蓋率仍有待提高。
再如太湖湖底淤泥的清淤工作,每立方要花二十幾塊錢,但是從湖底抽上來以后要干化以及里面的水要集中再回到湖里去,這個干化要花30塊錢,現在幾十億下去才抽了3000多萬方,隨著清淤深度和距離的拉長,成本會越來越大,這個投入在“十二五”期間還要繼續深入。而如果不大規模利用政府融資平臺,這一工作進展放緩是必然。
現在,中央對政府融資平臺收緊,已對太湖治理項目的推進產生了影響,我們現在項目的完工率達到了65.6%,提前完成了國家既定的任務,但剩下來的項目能否全力推進,對我們來說壓力很大。
《21世紀》:針對投融資平臺緊縮,你們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朱鐵軍:一是加強對政府投入尤其是省級財政投入的管理,千萬不能出現搞大拆大建形象工程問題,二是確保各級財政繼續保持這樣的投入力度。
治太中的大部分資金主要仍由地方政府去自籌,剩下來需要靠市場融資。事實上,我們之所以搞排污權的交易,解決資金不足是重要原因。
《21世紀》:但問題是,排污權交易中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
朱鐵軍:前幾年畢竟是試點,所以觀望者較多。
這項工作主要由省環保廳在抓,但從我了解的情況看,排放污染物相對多的傳統產業用得并不多,更多的仍是新興產業,因為污染物本來就不大,花錢不多,但新上項目是要購買的,這毫無疑問。
最近,江蘇出臺了水污染排放許可管理辦法,就其中的法律地位等問題進行了明確,解決了不少試點中的問題。比如江蘇在全國率先搞的上下游污染補償機制,2010年省財政就集中了7000多萬,相對以前總量提升很快,這意味著開始普及了。
治太下一步:回歸農業
《21世紀》:環保領域所謂的“一票否決”機制,但執行起來給人感覺雷聲大雨點小,你怎么看?
朱鐵軍:我只能說這在基層是有的。當然,你也知道地方政府各方面的壓力也很大,“一票否決”的機制太多,如果動不動就否決地方也就沒法辦事了。
《21世紀》:轉型升級的旗號下,政府引導部分企業的搬遷有爭議。接下來對太湖周邊的產業發展會是怎樣的引導?
朱鐵軍:隨著國家長三角開發,對太湖周圍重新的定位需要存儲一些土地資源,比如現在環太湖周邊發展要以第三產業為主的,而且是生態旅游的。
環境的使用不是無償的。現在的情況是,蘇南環太湖地區很多地方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其就業人口大量來自外地,工資也被帶回去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招工難,所以這個模式必須要變。
溫家寶總理2009年考察時曾說,太湖治理根本途徑在于結構的調整。如果環太湖區域仍是那么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那么太湖治理永遠搞不好。
環太湖周邊下一步的發展定調在高效農業和生態旅游,從歷史上看這一區域是農業為主,我們要恢復。
《21世紀》:太湖治理策略中,“引江濟太”是為一個重要手段,但來自上游的長江水本身污染就很嚴重,不同的兩個水系之間的水體互換可能會帶來更加嚴重的生態問題,這也是一直以來都有學者批判的。
朱鐵軍:這個專家有不同的意見,沒人能說清楚。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太湖的水質比不上長江水,所以要讓水流動起來,包括在太湖的上游搞引水工程,主要目的仍是讓太湖的水轉起來。不能因為有爭議我們的工作就此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