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立足江蘇省情、農情、水情,投放122億元貸款支持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全省農田水利、中小河流整治、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水利建設重點項目。農發行江蘇省分行行長石晶瑩說,“十一五”期間,農發行在江蘇累計發放水利建設貸款122億元,支持水利項目64個,貸款支持范圍涵蓋全省13個省轄市近400個鄉鎮,水利建設貸款業務呈現出持續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成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支柱,受到地方黨政、水利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因農而生,與水結緣
江蘇農發行與水利建設結緣頗早,該行開展政策性中長期貸款業務的起點,即始于支持農田水利建設。
2005年6月,宜興市政府為了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改善農民飲水條件,決定實施包括良田圩堤加固、農村改水和污水治理工程在內的糧食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并列入當年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之一。雖然宜興市級財政較為富裕,但因財政資金分年支出,與農田水利建設集中使用資金的矛盾比較突出。在此情況下,宜興市政府求助于轄內唯一的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宜興市支行,希望該行能提供貸款支持,宜興市支行迅速將這一情況向上級行進行了匯報。
發放中長期貸款支持水利建設,這在農發行系統內并無先例,從江蘇省行到支行都有一些疑慮。在多方請示、咨詢、調研后,省行黨委大膽決策:“處于經濟發達地區的江蘇農發行要有敢為人先、敢擔責任的膽識和氣魄,要通過發揮政策性金融對水利建設的提前效應,讓農民兄弟提前享受到實惠和好處!”。
2005年11月, 憑借著總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指導,在銀監會批復的業務范圍內,江蘇農發行歷史性地發放了農發行系統第一筆糧食生產基地建設中長期貸款,在6000萬元貸款支持下,宜興糧食生產基地項目在2006年初即全部竣工,共對50公里圩堤實施塊石護坡11萬立方米,鋪設農村改水管網700公里, 鋪設污水處理管道70公里,興建泵站一座,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宜興農村地區農田灌溉、防洪排澇和飲水條件。
創新思路天地寬。在總結宜興糧食生產基地項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該行先后在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財政實力較為雄厚的蘇南、蘇中等地支持農田水利項目13個,貸款金額24.3億元,清淤疏浚河道612公里,建設防滲渠133公里,改造灌溉面積16.6萬畝,新增和保障耕地12萬畝,增加土地面積3萬畝。大批農田水利項目的順利實施,在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的同時,也大幅度提升了江蘇農發行建設新農村銀行的品牌形象。常州市武進區政府主要領導由衷地贊嘆到:“農發行把我們政府原本需要五年建設的‘三農’民生工程一年就建成了,不愧是政府的農業政策性銀行”。
“小項目”發揮大效應
2011年以來, 中國多省市出現數十年一遇旱情,江蘇作為最不缺水的“水鄉”也遭遇大旱,省會南京更是遭遇了1951年有水文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旱情。位于市郊的南京第一大淡水湖--石臼湖因連日大旱而干涸,周邊高淳、溧水兩區縣人畜飲水困難。5月,南京市政府緊急啟動了建國以來南京最大的一次抗旱調水工程--抽長江水為石臼湖補水方案,將長江水經過秦淮河、溧水河、一干河、天生橋河,最終引入石臼湖,解決湖區缺水的燃眉之急。當這一消息被農發行南京溧水縣支行行長陳曉秋得知后,他激動地說:“沒想到08年我們貸款1500萬元支持的一個小項目,在這次南京建國以來最大的抗旱調水工程中發揮了這么大的作用”。
陳行長口中的“小項目”,指的是該行2008年貸款1500萬元支持的溧水縣一、二干河整治工程。該項目總投資2743萬元,農發行貸款占55%。一開始也有人存有異議,因為該項目貸款金額小,利息收益少,但所投入的人力、精力與上億元的大項目相比區別并不是很大,支持這樣的小項目是否值得?經過一番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受一、二干河防洪能力不足影響,我們溧水1991、2001、2003年先后三次遭受洪水侵襲,興修水利、減少水患是全縣人民共同的心愿。農發行作為政策性銀行,不能只算投資回報、利息收益的經濟帳,也要算保民生、保穩定的政治帳”。陳行長的話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1500萬元中長期貸款的投入,讓一、二干河河道得到拓寬,河堤得到加固,水質明顯改善,增強了長江--秦淮河--一干河--石臼湖這一通道的防洪、抗旱雙向調節功能。
在此次抗旱調水工程中,南京市通過一干河共向石臼湖調水2000萬立方米,極大地緩解了湖區農業生活生產用水嚴重不足的情況,為南京人民戰勝六十年不遇的旱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其間一干河作為引水干流河道和調水河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實,象這樣的項目江蘇農發行支持的很多很多。2006年以來,該行僅在南京地區就審批11.2億元貸款,用于湯水河、一干河、二干河、石固河、大豐河等中小河流治理,目前已投放貸款7.2億元。在大量政策性中長期貸款的支持下,一條條因年久失修、污染嚴重的“高危河”、“臭水溝”得到了加固和整治,正一天天變的牢起來、清起來、美起來,沿岸企業生產和人民安居得到了保障。
與此同時,江蘇農發行還發放中長期貸款5800萬元,支持儀征市對現有38座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滿足了17.9萬畝農田灌溉,保護了91.6平方公里內5萬多人的防洪安全。項目雖小,但影響重大。正是這一個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河流、小水庫,為江蘇防汛抗旱、保障民生工程構建起有力的支撐和屏障。
讓“江南明珠”早日重現碧波美景
2010年2月2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窗外春寒料峭,但在人民大會堂內,卻是氣氛熱烈、春意濃濃的另一番景象。在這里,蘇州市?中央企業合作發展懇談會正在火熱進行中,在眾多簽約合作項目中,由農發行江蘇省分行貸款14億元支持的東太湖綜合治理一期工程項目,受到了與會貴賓的高度關注,成為懇談會上的亮點之一。東太湖項目的簽約實施,僅僅是江蘇農發行近年來傾力支持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
2007年5月,因太湖藍藻提前爆發引發無錫水污染事件,促使中央、江蘇省各級政府加快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步伐。國家、江蘇省先后出臺了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鼓勵和引導國有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國際金融組織等金融機構加大對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
江蘇農發行迅速行動起來。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石晶瑩在會議上指出,“下決心根治太湖水污染問題,讓太湖這顆‘江南明珠’重現碧波美景,是胡錦濤總書記對江蘇人民的殷切期望和明確要求,也是江蘇農發行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作為政策性銀行,必須和中央的政策貼的近,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跟的緊,要集中政策性中長期貸款優質信貸資源,把太湖治理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支持好。”
全省各級行按照省行黨委的部署,加快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項目營銷進度,做到“三個對接”:一是領導層對接,省行主要領導及時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匯報了支持太湖治理的主要打算;二是業務層對接,省行客戶部門主動到省水利廳、太湖辦了解全省太湖治理有關項目的資金需求;三是基層行對接,身處太湖流域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農發行分支機構,積極與當地政府和水利部門協調,宣傳政策、調研需求、篩選項目。省行進一步改進服務,提高效率,對太湖治理項目做到“三個優先”:信貸計劃優先保障,項目申報優先審批,專項規模優先爭取,極大地調動了基層行營銷積極性。
全行上下一心,推動了太湖治理項目的快速推進,到目前已發放政策性中長期貸款52億元,支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14個。一是貸款26億元,支持了東太湖、滆湖、長蕩湖、汾湖四大太湖流域重點湖泊生態修復,通過實施湖底清淤、退耕退漁還湖、水源地保護等工程,滆湖水質由原來人體不宜直接接觸的劣五類改善為三類水質,已可作為飲用水水源地,東太湖水質由原來的三類上升到二類,達到了可直接飲用標準。二是貸款15.3億元,支持九里河、武南河、環城河等河道疏浚和整治,促進了太湖流域水體流動和水網聯結,抑制了太湖藍藻生長繁殖條件。三是貸款6.2億元,支持宜興、惠山、錫山等地污水管網建設,鋪設污水收集管網512公里,新建污水壓力提升泵站21座,有效減少了太湖排污總量。四是貸款4.5億元,支持宜興油車水庫工程建設,滿足了下游18萬人的生活用水所需。
“農發行還有101億元的水利建設中長期貸款已向總行申請專項計劃,其中貸款總額達25億元的無錫市太湖流域--貢湖灣水系治理項目已經獲得總行批復同意,預計下月即可發放貸款,這將再次刷新江蘇農發行支持水利建設大項目的新記錄,太湖碧波美景一定會早日重現!”石行長充滿自信地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