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規模逐步擴大,人口不斷增長,與城市發展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供水安全日益凸顯其重要性。記者近日在青海省西寧市采訪發現,這里的地表、地下多處水源地受到污染威脅,水源地防護措施薄弱,直接影響供水安全。
多處水源地面臨居民生活垃圾污染威脅
記者在西寧供水集團公司了解到,該公司所屬的6座淺層地下水源都不同程度地面臨污染威脅。
“這6座地下水源最初建設時四周均為農田,無居民。近年來,水源井周圍逐漸有村民定居,并不斷修建宅基地和民房。村民的養殖種植、生活垃圾和人畜糞便下滲,對地下水源造成一定污染。”西寧供水集團公司生產管理部主任徐鎮海說。
在6座地下水源地之一的湟中縣多巴鎮多巴水廠,記者看到,建有民房、幼兒園、餐館、店鋪、牲畜棚圈的居民區緊挨水廠廠區,街角路邊有農藥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和污水,水廠大門外甚至有人畜糞便。
多巴水廠廠長鄧俊說,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這些分布在淺層地下水源地半徑30米內的污染源勢必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雖然目前有關監測表明污染程度還沒有超過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水質標準,但長此以往,情況堪憂。
“為防止垃圾侵蝕水源,水廠于2009年將裝有供水設備的廠區圍墻加高,并隨時派人清理廠區周邊的垃圾,我們的工作人員幾乎成了‘保潔員’,額外的工作量明顯增加。而水廠作為供水生產企業,沒有權力強制附近居民停止污染或搬遷,‘保潔’工作也是治標不治本。”鄧俊說。
按照《西寧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定方案》規定:水源地半徑范圍內3平方公里的一級保護區限制養殖、種植、居住和企業進駐。“但這些相應的條例規定沒有落到實處,使得水源地污染日益加劇。”徐鎮海說,目前西寧供水集團所屬其余5座地下水源地面臨和多巴水廠同樣的問題,均未得到有效解決。
水庫毗鄰交通要道易受污染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境內黑泉水庫是西寧供水集團公司7處水源中唯一的一座地表水源。
據西寧供水集團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春雷介紹,自2007年將黑泉水庫納入西寧市區水源地以來,當地水源管理部門采取了增加網圍欄、防護墻,在公路上設置警示牌、限速標志等防護措施。2010年4月30日,西寧市出臺了《關于黑泉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制度的通告》,規定水庫正常水位水域及外圍200米的陸域范圍,上游40公里、下游5公里河流和取水口半徑500米范圍內區域為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禁止有毒有害危險品車輛進入這一區域。但由于黑泉水庫保護涉及交通、農牧、公安等多個部門,缺乏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法律和措施,難以從根本上保障水源地安全。
黑泉水庫管理處副主任、總工程師馬正海告訴記者,除隨時防范道路交通事故帶來的直接污染,水庫管理人員還要提防道路一側的山坡落石等自然災害造成的間接污染。國道227線通過黑泉水庫保護區的30多公里路段道路防護設施簡陋,一逢下雨,道路塌方,清理過程中產生的砂石傾倒在庫區周圍,隨著雨水沖刷又流入水庫。
防范出現大面積供水事故需未雨綢繆
根據西寧供水集團公司提供資料顯示,目前該公司的6座地下水源和1座地表水源承擔了以西寧市區為主,延伸至湟中縣、大通縣及平安縣等部分地區110多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供給任務,水源地的安全和衛生狀況直接關系到占青海省39.25%的人口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建立完善的飲用水水源區域保護制度,加強水質監測以防范大面積供水事故已刻不容緩。目前最緊要的是研究水庫安全保護措施,徹底消除隱患。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尹小俊指出,近來,杭州、鹽城、綿陽等地相繼發生水源污染事故,給其他地區敲響了警鐘。當前,西寧市供水面臨嚴峻挑戰和風險,必須未雨綢繆,建立動態、全方位的監管體系,保護水源安全。同時,也應探索建立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促使水源地居民積極主動地參與保護,讓城市供水更有保障。
首先,應建立供水安全的風險預評估制度。在開展本地區水資源安全的基本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分析確定本地區面臨的供水安全風險類型,參照過去的水資源風險數據、案例等,預先評估突發的供水安全事故帶來的不良后果,有針對地安排應急實施預案。
其次,加強風險溝通,促進公眾參與。供水水廠不能變成一個封閉社區,最好能打開門與周圍的社區努力融合互動,加強交流與接觸,使之從封閉狀態進入開放狀態,使周圍群眾對水廠的社會功能和工作性質有充分了解,積極主動參與到水源地保護和建設工作中來。
第三,加大科研投入,確保供水安全。有關部門應增加投入,用于水質監測設備購置和水安全動態監測技術瓶頸的突破,更全面、準確地掌握水資源現狀、基本數據、水環境狀況、水質、供水安全的風險等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定期向社會公眾公布,以監督和推進水資源保護和水質提升的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