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拍攝的青島沿海暗渠。
編者按:
7月21日,一場61年未遇的大暴雨讓北京城遭遇嚴重內澇。其實,北京并非個案,在中國,許多城市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城市防洪排澇工程建設趕不上城市化的擴張速度。但,這也僅是一個表象原因。
盡管雨季已去,但大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卻引發我們反思。為探討中國“下水道”存在的問題,人民網采訪組特別策劃了“十問下水道”系列深度報道,以北京“7?21”暴雨為切入點,多路記者分別走訪北京、廣州、海口、贛州、合肥、青島等十余城市,剖析全國城市內澇現象及智慧做法,將“下水道”問題作為當今一種多發的城市病,為其把脈,尋其成因,并以期探尋解決之道。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
城市的地下基礎設施,其核心即為給排水、排污系統,而管網鋪設又是其中的關鍵所在。然而除了城市地下管網設施鋪設,城市遇洪,缺乏統一管理、協調、指揮和調度,排水也多限入“九龍治水”局面,從而使城市內澇頻頻發生。
雨污分流 排水和環保部門存矛盾
下水道作為一種城市公共設施,主要收集和排放城市產生的生活廢水以及工業生產上所產生的工業廢水、雨水。雨污分流本質上并非一項“防汛”工程,而是為了根治城市水環境而實行的一項環保措施,但是, “雨污分流”往往導致因多頭管理問題,對防內澇作用甚微,甚至有時會因協調不順而導致內澇。
“全國雨水、污水都是多頭管理。舊賬沒有還清,新帳就欠上了。建污水管利于環保,但必然影響排澇。以前只有一套系統,最近二三十年,大家爭相上污水系統,污水處理不是另起爐灶新埋一套系統,而要用原來收集系統,現在出現一個詞叫‘截污’,是從原來的本來是排放雨水和污水合流水的管道末端,把污水截上。”廣州市水務副局長吳學偉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解釋,正常排水的時,就像一個小孩在撒尿一樣,前面夾了他一下,必然就排尿不暢。這個問題在所有城市比比皆是。一下雨就提前把堵上的口打開,污水就又流到河里。雨如果不下,這個河就臟了,如果忘了打開,必然就內澇,不少城市在疲于應付。
“排水系統怎樣管理矛盾很多,排水系統和河流管理、環境保護都存在很多矛盾。”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說:“另外,城市管道分屬在市政、排水、環保、電力、通訊等不同部門,沒有一個協調機構統一規劃、建設,當務之急是明確責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網。”
“水利不上岸,環保不下河。”程曉陶認為,城建、水利、園林、環保,和城市河湖相關的,在管理上確實有互相矛盾的要求和需求。城市的河湖歸園林部門管理,允許有多少水進入河道是有限制的。水利部門考慮河流如何泄洪。建設部門則希望雨水管入河,但是河道行洪能力有限,如果排水管非常集中的排入河中,水就會漫出,從而產生內澇。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直在推行排水系統的雨污分流,而當前大多數城市主要仍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體系,由于合流制管網的設計過多考慮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一般較小,導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積物、垃圾、建筑施工的泥漿大量淤塞管道,影響內澇排除,加之財政能力有限、維護資金緊張,難以及時清理維護,造成雨季排水能力就更差。
“分流、混流利弊各半,從環保角度,分流更好,但對排雨水不利。”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左劍惡說,西方一些大城市或中國一些城市的老城區,都采用合流制。北京城區排水系統有超過三分之一屬于合流制,雨水和污水走同一管道。就整個城市而言,排水系統的標準不高,應對每小時30毫米和50毫米的降雨不會出現特別嚴重的積水,雨量一旦超過50毫米,城市內的積水就開始泛濫。
據統計,北京近八成的雨水排水管道內有沉積物,約一半的雨水排水管道內沉積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徑的10%至50%,個別管道內沉積物厚度甚至占到管道直徑的65%以上,直接影響了城市排水系統功能的發揮。
安邦咨詢公司高級研究員唐黎明認為,目前許多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存在著 “重污水,輕雨水”。不少城市還有相當一部分排水系統采用雨污合流的形式,而污水是造成排水管道堵塞的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