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的濕地面積有多少?全球氣候變化對濱海濕地影響的范圍與強度有多大?濕地的健康程度與環境質量如何?未來的濱海濕地演化趨勢是什么?人們關注的這一系列問題,如今有了專門研究解答的機構。近日,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地質調查局濱海濕地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現場評估。據了解,該實驗室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開展濱海濕地調查研究的實驗室,同時也是唯一一所從事國家社會化服務和公益性調查的濱海濕地實驗室,將圍繞國際濱海濕地科學和技術發展前沿,特別是濱海濕地環境地質與生態資源研究的熱點,發展新的濱海濕地理論和技術方法,在調查研究過程中“答疑解惑”。
野外考察掌握濕地一手資料
濕地生態系統環境的變化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重視,但我國缺少長期濱海濕地觀測的數據以及細致的研究和廣泛的調查。200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系統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項目,為該實驗室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據了解,該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分為濱海濕地地質演化、生物地球化學與碳循環研究、生態水文地質學以及監測與生態修復,部分研究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該實驗室將依托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借助其雄厚的科研力量,開展濕地生態保護工作。
在一間25平方米的實驗室內,記者看到冷凍干燥機、自動滴定儀等先進的儀器設備。“這里基本能滿足樣品的前期處理,處理好了以后在公共平臺進行測試,然后得出數據進行分析,再去野外進行人工調控。”濱海濕地重點實驗室主任葉思源給記者介紹了樣品分析的操作流程。該實驗室可以測試固體、液體、土壤以及沉積物等多種介質。在取樣之前,如何對濕地開展調查研究?“利用鉆孔來研究地層,我們在濕地里面打了很多水文監測井,安裝了自動監測儀,用來監測水位、水質的變化,還建立了一系列野外的監測平臺,并進行氣體采集,以及監測土壤溫度的變化等。”葉思源告訴記者,項目組每個月至少去野外考察一次,隨時掌握濕地野外觀測的第一手資料。
修復濕地生態拉動經濟發展
如何通過觀測的數據來保護濕地?葉思源告訴記者,根據調查的資料可以得知鹽度以及水位、水質如何調節能夠使植物得以生存,同時建立生態修復,恢復生態。“此外,其他單位比如國家級自然保護
科研
局可以通過我們的調查數據,在管理濕地方面實行保護措施,使其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通過多年的調查,我們掌握了第一手野外觀測的數據,肯定了我國濱海濕地巨大的儲碳空間和固碳能力。”葉思源說,“目前我們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和遼河三角洲地區分別開展了調查研究,并在遼河三角洲地區建立了兩個各100畝的示范區。通過調查項目,我們總結出一套目前比較先進的濱海濕地調查技術方法,很多沿海的研究機構都在使用我們總結的這套方法,已經初見成效。其中對遼河三角洲地區的修復面積已達上千畝。”
濕地的調查與研究不僅可以修復生態環境,也產生了社會和經濟效益。項目組通過調查發現,黃河三角洲海岸帶沉積壓實作用和岸灘侵蝕是威脅近岸采油區
人員在遼河三角洲建設野外觀測平臺。
安全的兩大隱患,于是提出應加強相應地段的海岸工程防護,確保了油田生產安全。此外,由于重新規劃了景點設置,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游客人數逐年上升,門票收入增幅約16%,除了迎來濕地的“第二春”,也帶動了生態旅游,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引智打造高端濕地研究平臺
“雖然我們起步較晚,但是我們的發展速度較快。”葉思源告訴記者,項目組避免低水平循環,開放合作,直接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在美國建立了國際專家顧問委員會,并且每年有2~4位教授專家與該實驗室合作研究,“我們還與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國家濱海濕地研究中心以及丹麥奧胡斯大學等國際機構深入開展了系列合作研究。”在引智方面,項目組今年還通過青島市藍洽會引進了一名在美國開展過濕地研究的博士生,幫助該實驗室開展“海洋微生物生態、浮游生物學”的研究,力爭在該實驗室內再建立一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該實驗室通過各類項目的“鍛煉”,培養了一批有關濱海濕地研究的學術帶頭人與青年優秀人才,形成一支初具規模的調查研究隊伍。其中固定人員共15人,流動人員包括研究生每年7人左右,客座教授每年3人左右。葉思源告訴記者,實驗室將在五年內發展至35人左右,并將每年舉辦3次小型的學術交流會,同時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合力培養高水平的研究生。此外,還將建立實驗室開放基金,每年的開放基金保持在60萬元以上,吸引科技人才到重點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提高科技產出。
該實驗室計劃今年內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合作,引進一套研究濱海濕地高層變化的系統。此外,該實驗室還將建設一艘適合在中國海岸帶濕地開展野外工作的水陸兩棲船,爭取三年內完善實驗室的硬件裝備,整合建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具有行業特色和優勢的濱海濕地科技創新團隊,爭取在5~10年時間內發展成為一支人員精干、高素質、高水平、裝備精良的具有較高水平和國際影響的科研隊伍,并進入部重點實驗室系列,向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平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