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7日,第九水廠生產過濾中的自來水。
1 采訪:第三分團報道
地點:北京市第九水廠
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并不是自來的,而是經過層層工序,諸多檢測和凈化,才走進了千家萬戶。昨日,在北京第九水廠,大家見證了自來水的生產全過程。
據介紹,北京布置了3000多個電子眼,監控全市8000多公里的供水管線,這一舉措也讓北京管網破損事故逐年下降。
水質管理 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質
第九水廠廠長陳克誠說,自來水并非“自來”,而是要經過凈化、沉淀、過濾、活性炭深度處理、消毒等過程。
據介紹,來自密云水庫的原水,一些季節會有大量的藻類。如果不加處理,這些“含藻原水”制成的自來水就會有一股土腥味兒,口感、口味均不佳。“在密云水庫取水口,一旦發現藻類、嗅味物質超標,就會投放大量粉末活性炭,讓原水在進入水廠以前幾十公里的管線中,與活性炭充分反應和吸附,強化預處理原水。”
第九水廠所有的水進入供水管網前,都要經過集團級、廠級化驗室、運行車間的三級檢驗。光二級檢驗,每類水樣每天就要進行十項檢測,一天的日常檢測高達1240項次。
水源監測 水庫異常水廠將報警
在第九水廠的中心控制室,可以實時看到水源地水質的情況。電腦上,密云水庫俯瞰圖下是濁度、毒性等參數,每個參數都有紅色、黃色兩級預警指標,不同顏色有不同預案。
這只是第九水廠中控室里的一個監控畫面,整個房間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實時監測屏幕,普通人乍一看這些專業的監測畫面可能摸不著頭腦,工作人員卻是對所有數據了然于胸的。記者在水廠看到,身著制服的員工其實并不多見,水工藝處理的全面自動化早已取代了傳統人工作業。
中控室班長王玥說,這套水源預警系統,實時監控80公里外的密云水庫,一旦有問題,監測系統將即刻報警。
管網管理 3000多電子眼監控隱患
北京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介紹說,北京布設了3000多個電子眼在供水管線和設施上,查詢管網隱患。
據介紹,根據2011年管網事故分析,基礎沉降、汽車軋壞造成的事故最多,占81%,施工破壞引發事故占3%,材質、腐蝕管材因素引發事故占16%。但從北京利用監控處理以來,管線事故正逐年降低。從破損隱患日處理總數來看,2006年日處理事故9.66處,2010年日處理事故7.4處,到2012年8月,日處理事故6.62處,其中實際發生2.6處,主動檢測出4.22處。
■ 相關新聞
兩年內增百萬立方供水能力
當前,第九水廠日供水能力171萬立方米,在全市300萬立方米的日供水量中占一半。據介紹,未來兩年隨著第十水廠和郭公莊水廠的建設,北京將再增加100萬立方米的供應能力。
據介紹,第九水廠每年平均給北京供水4.9億立方米,平均每天供水135萬立方米。水廠有五大水源:密云水庫、懷柔水庫、河北水、懷柔和平谷兩個應急地下水源。(記者蔣彥鑫)
萬人組隊保密云水庫水質
由護林員、管水員、村級保潔員共13717人組成
2 采訪:第一分團報道 地點:密云水庫
昨日,記者從密云縣委獲悉,為保證北京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庫的水質和周邊環境,密云縣組織13717名“六護”人員對密云水庫周邊環境進行整治。
清理垃圾勸阻游客靠近水庫
“密云水庫是北京市民們的飲用水,我的職責就是保護水庫的環境。”44歲的周淑榮是密云縣溪翁莊鎮的一名普通婦女,她現在每天穿著“黃馬甲”,沿著密云水庫溪翁莊段的圍網清理枯枝落葉和垃圾,并勸阻想越過圍欄“親近”水庫的游客。
據了解,所謂“六護”是指“護水、護河、護山、護林、護地、護環境”的統稱。“六護”人員主要由7000名護林員、2000余名管水員和村級保潔員以及300余支巾幗護綠隊組成,目前“六護”人員達到13717人。
對于“六護”人員的具體工作,密云縣委介紹,所有人員根據分工對密云水庫周邊的山、林、地等自然環境進行保護,嚴防周邊環境影響到密云水庫。
每85米設一名村級保潔員
記者了解到,在水庫周邊各鄉鎮,和周淑榮一樣的保護員有1800多人,都是當地農民。每85米庫濱帶就有一名村級保潔員,護環境、勸阻游客是他們的專職工作。
密云縣委透露,近年來,為了保證密云水庫環境,密云關停了200多個工業企業和旅游項目。同時,密云實施治污工程。通過改造縣級污水處理廠,建立鎮級污水處理廠以及對水庫一級保護區內的33個村莊實施污水治理等措施,目前縣域內出水水質已經達到一級A標準。經過處理后的再生水可用作景觀、綠化用水等多項用途,實現了污水的循環利用。密云還對分散的度假村、民俗戶等建設82處小型污水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