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城冬日,暖若早春。23日一早,記者來到位于南山區沿河路的西麗再生水廠。遠遠望去,西麗水庫泄洪道和大沙河交叉口三角地中間,有幾座被綠色包圍的建筑,河畔旁、屋頂上種滿花草,河邊有不少居民散步、休閑。
再生水廠,顧名思義,能夠將污水處理、凈化后重復利用,宛若“再生”。深圳水務集團西麗再生水廠收集西麗塘朗、大學城、白芒等片區的污水,處理后又將其匯入大沙河,讓這條往日黑臭難聞的河流,也再次尋回了勃勃生機。
走近了,仍然很難找到污水處理廠的痕跡:這里看不到傳統露天污水處理廠龐大的處理池,聽不到機器運行工作時轟鳴的聲響,也聞不到處理污水的氣味。廠區的欄桿上,停著幾只覓食累了休息的小鳥,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
接待記者采訪的西麗再生水廠副廠長吳浩然笑著說,“我們這座再生水廠2010年竣工,是深圳市第一座以污水再生利用為目的的污水處理廠,自動化程度很高。因為它采用了組團式布置,全封閉、半地下式建造,產生的臭氣集中處理,所以產生的噪音很小,沒有什么氣味,空間利用率也大大增加了。”
記者跟隨吳浩然的腳步,來到了西麗再生水廠的核心區域。這是一座長過百米,寬近40米的大型建筑。由于地下下挖七八米深,用于放置沉淀池、生物濾池等大型處理構筑物,地面只放置工作設備,因此建筑看起來并不高大。
深圳水務集團利源水務設計咨詢公司副總工程師范翊是西麗再生水廠的主要設計者。他如數家珍地介紹起水廠布局的優勢:“西麗廠采用了半地下式布局,地上加蓋后對空間分隔,又改變了常規的分散布局模式,將各種設備間、處理構筑物組團化、集成化。這樣雖然加大了施工難度,但卻方便了檢修維護,又節約了大量土地。像這樣日處理能力為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按國家標準占地在6公頃左右,但我們只用了2.36公頃,其中生產和管理用地只有1.5公頃,節地四分之三,還留有1.3公頃用于服務市民的生態公園。”
除了節約土地,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也讓“再生”兩字名副其實。在這里,污水要經過沉淀池、生物濾池、混凝沉淀深度處理和紫外消毒四大步驟才能出廠,除臭處理貫穿生產全過程。
最神奇的可能就是生物濾池了。經過初步沉淀,去除了絕大多數可見污染物的污水,在這一步要經過3.5米厚的生物濾料。吳浩然介紹,濾料表面的生物膜中生長著許多喜好不同的微生物。它們各取所需,將污染物當做食物分解掉,自身不斷繁殖的同時,水也漸漸變清了。
參觀完生產車間,吳浩然為記者舀起一杯經過處理的污水,不僅聞起來沒有任何氣味,肉眼也看不出與自來水有任何差別。難怪西麗再生水廠收集了原來流進大沙河的污水,又把這些“再生”的污水重新送進大沙河后,也讓大沙河這條昔日的問題河變身水清岸綠的景觀河了!
范翊介紹說,傳統的污水處理廠只能初步凈化污水,將其排入河流、海洋中不至于污染環境,但對于深圳這樣本地水資源嚴重匱乏、長期需要從境外引水的大型城市來說,污水有必要深入處理,讓再生水得到二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