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近日,山東濰坊被疑有企業往深層地下排污的消息,引發了公眾對地下水現狀的關注,而一份《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的調查報告則讓人們對自己的飲水安全產生憂慮。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引發公眾對地下水水質問題眾說紛紜的原因之一,是國內尚未形成在較短時期內向社會公布各地地下水水質情況的機制,以至于公眾對一些數據進行誤讀,從而引發公共恐慌。
地下水水質好與壞,究竟應該由誰來告訴我們?
人們呼吁,地下水水質的監測數據也應像PM2.5數據一樣,及時向公眾披露。
1 正確解讀地下水污染調查報告,不能飲用的水中含自然產生的苦咸水近日,一份《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調查報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該報告稱,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綜合質量整體較差,且污染較為嚴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僅占采樣點的55.87%。深層地下水綜合質量好于淺層地下水,污染較輕。地下水質量調查評價結果顯示,華北平原淺層,直接可以飲用的Ⅰ—Ⅲ類地下水僅占22.2%。
僅兩成多的淺層地下水能喝,那么這是否表示,其余的都被污染了呢?
我省水利專家魏智敏對此表示,大家不必恐慌,22.2%的淺層地下水可直接飲用,并不是說其他水均已被污染,有些水質問題是自然形成的,比如河北咸水區地下水就不能直接飲用。另外,我省大部分飲用地下水來自深層地下水。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的河北省環境地質勘查院有關人士也表示,我省每年會對全省300多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進行一次常規檢測,檢測項目包括一般化學指標、鉀鈣鈉鎂常規離子、無機毒理指標、有機組分等36項指標。此外,還會對11個設區市的工業區進行每年一至兩次地下水污染監測,主要根據各地工業類型、污染物可能種類進行檢測,并對沿海監測點進行海水入侵情況的專項監測。
根據長期監測數據分析,我省目前地下水水質總體安全良好,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我省不同地區因地質條件不同,在地下水水質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石家莊水質硬度偏高,廊坊地下水中鐵錳礦物質含量較高,滄州地下水含氟量偏高,衡水部分地區地下水則碘含量較高。
2 河北用地下水全國占比最高,華北超采嚴重形成“漏斗區”
“與別的省份不一樣,河北省用水的主要來源是地下水。我省近幾年全年用水量在19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150億左右為地下水,也就是說70%以上的用水需求靠地下水支撐,這個比例在全國所有省市區中是最高的。”魏智敏坦言,華北平原因地下水超采已成為全國最大“漏斗區”。
“2011年,我省地下水資源量為126億立方米。而且,多年來我省地下水資源量大約保持在120億立方米左右。”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說。
這也意味著,我省每年需超采地下水30多億立方米。
根據水利部門監測,截至去年6月,我省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17.79米。石家莊全部、保定大部、衡水北部地下水埋深高于20米。其中,柏鄉、平鄉、晉州等地高于40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省地下水每年的下降程度高達半米,現在,每年的下降程度只有0.1至0.2米,地下水用量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依然在下降。”魏智敏說。
魏智敏分析,地下水污染主要來自工業污水。由于工業污水處理率低,處理合格率低,一些季節性河流成了納污河,進而造成地下水質量下降。更讓人痛心的是,一些在鄉鎮分布的工業企業產生的污水,未加處理便通過滲坑、滲井向地下排放,造成地下水呈點狀、線狀污染。
3 每年多個部門發布水資源公報或監測情況,均未涉及地下水水質近年來,省水利廳每年都要發布一份河北省水資源公報。水資源公報的內容包括全省的水資源總量、供水量、用水量等數據,也包括廢污水排放、地表水質等狀況,但并不涉及地下水水質情況。
除此之外,省水利廳每季度發布一期《河北省平原區地下水通報》。通報內容包括淺層地下水位動態、深層地下水位動態、地下水漏斗水位動態,目前也不包含地下水水質情況。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水資源公報和《河北省平原區地下水通報》的數據來自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這位人士告訴記者,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除了負責監測雨情、水量、水情等數據外,還有監測水質的任務,其中就包括地下水水質。
據了解,河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同河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記者查詢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所屬的官方網站——— 河北省水文水資源信息網,發現水文資源科技共享服務專欄里有一幅地下水水質監測站網分布圖,在這幅圖上,地下水水質監測站點在我省星羅棋布,冀中南平原地區尤為密集。
根據其網站信息,河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下設10個分中心,負責全省233處地表水、421眼地下水、54處泥沙顆分站網的監測與分析;負責全省水環境評價、水資源公報、水環境質量年報等水質變化規律研究工作。
邢臺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一位在基層水文站工作的人員告訴記者,該站的地下水水質監測井每月將地下水樣送往邢臺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局一次,以進行檢測。監測工作除了檢測化學耗氧量、硝酸鹽氮、大腸菌群等相關指標外,還要檢測總堿度、碳酸根、重碳酸根、礦化度等指標。
4 制度缺位,導致有人監測無人公布既然有監測,為什么不公布監測數據?另外,公報、通報為何單單不包括地下水水質情況?
相關人士表示,按照現行流程,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負責將地下水水質監測數據提供給省環保部門,信息發布在環保部門。除此之外,地下水的防污工作也在環保部門。
按照2011年環保部、國土部與水利部聯合公布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到2020年,我國將對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實現全面監控,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基本建成。
此項規劃提出,要加強部門協調,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衛生部等部門,統一規劃、完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聯合建立地下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和信息共享平臺。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建立聯動機制,密切配合,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去年11月,我省全面啟動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從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三個方面劃定紅線。
“法律法規要發揮作用,相關部門的協作十分重要,如何既避免重復建設,又協調聯動,相關責任必須明確。”魏智敏建議,地下水作為我省的重要飲用水源,其水質應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