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是我們的母親湖,與昆明的環境息息相關,她的命運聯動著你我他,一直為世人矚目。而滇池污染是一個令人揪心的話題,為了凈化這五百里滇池的渾濁波濤,我省投入了巨額的經費進行治理,治理成效顯著。
7月14日,昆明市“一湖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暨滇池流域“十個禁止”工作會議又傳來了好消息,昆明市委書記仇和強調,“一湖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是區域性國際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和可持續發展的頭等大事,要堅持鐵腕治污,到2015年,使滇池水質明顯好轉,草海、外海水質穩定達到五類水,力爭達到四類水。
憶往昔
回憶 談水葫蘆色變
“當時草海開通了一條旅游航線,但整個草海密密麻麻全是水葫蘆,船根本無法開動。”90高齡的楊維駿退休前系云南省政協副主席,也是一位關心滇池的老昆明人,他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前后,滇池水葫蘆成災的情形。
據楊老講,那時候,草海里面,除了水葫蘆,幾無其他水生植物可以生長,加之水葫蘆密集水面,遮天蔽日,魚、蟲也難以成活。“水葫蘆的根全部爛在草海里,湖水發黑,臭氣熏天。”楊老說,“昆明人對水葫蘆的記憶就是災難。”》》》》詳細
現如今
生態景觀扮靚滇池湖畔
五月的海埂大壩,鳥語花香,柳樹婆娑,樹下的老人提著唱機,哼著小曲在公園漫步……滇池湖濱“四退三還一護”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生態修復與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一五”期間,昆明市投資38.1億元用于湖濱修復建設,投資1640.6萬元用于林業建設,通過生態恢復與生態濕地、林業建設,與截污、治污系統共同構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體系,逐步恢復湖泊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隨風拂動的柳樹和蘆葦倒映在水中,無垠的水面時而可見鳥影掠過。一陣微風卷著潮濕的新鮮空氣撲面而來,散發出陣陣泥土的清香……眼前這如畫般的美景,也許沒人能想像得出,曾是一片臭氣熏天的魚塘。
“四退三還一護”推進兩年,滇池湖濱帶舊貌換新顏,枝繁葉茂的樹木串聯成一條昆明人送給母親湖的綠色絲巾,一片片濕地、綠地,仿佛是絲巾上最引人注目的裝飾。》》》》詳細
媒體聚焦
中央及全國媒體紛紛聚焦、肯定昆明滇池治理工作
近一段時間,包括新華社、中新社、《中國日報》、新華網等在內的全國各大通訊社、媒體紛紛刊載文章,報道昆明在新一輪滇池治理的進程中,到2015年滇池全湖水質力爭達到四類標準,確保五類標準,35條主要入湖河道水質穩定達到三類至四類水質標準,實現滇池水質明顯改善,高度肯定目前昆明在滇池治理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詳細
圓桌會議
領導指示
仇和:堅定不移推進昆明生態城市建設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仇和在會上強調,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事關民生、事關全局、事關未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責無旁貸,必須抓好“一湖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滇池流域“十個”禁止、雨水污水和成像垃圾資源化利用、園林綠化、森林城市建設、市域生態修復及水利建設等各項工作,早日展現高原湖濱生態城市的秀美景觀,把昆明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區域性國際城市。
市長承諾
市長張祖林:“十禁”每月至少檢查一次
張祖林要求,要進一步完善環湖截污體系,抓緊實施第九、第十污水處理廠建設,推進主城和新城雨污水主干管及配套支次管網建設,完善環湖截污干渠(管)與片區雨污水管相銜接的收集處理設施,持續開展35條滇池主要入湖河道及支流截污和環境綜合整治;要全面開展牛欄江流域生活垃圾處理和截污治污、工業污染源治理、河道綜合治理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詳細
記者心聲
滇池治污應進入全民時代
作為一個十多年來關注滇池治污的記者,我至今不敢說,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治污舉措,一定就能在多長時間帶來奇跡?哪怕滇池已上升到國家級治理工程之一。但我開始相信:這些一定是我們至今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因為,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當他們走過自家樓院因雨污分流工程挖開的泥濘,當他們看到大多數河道邊坡真的清爽了許多,不再惡臭難掩,可以休閑漫步其間,當他們發現濕地公園竟可以這般風景如畫,當他們知道因為環湖截污干渠的攔截,家里的廢水不再直排滇池,昆明人20年來的心頭重壓會略略緩解:我們不再每天都污染著自己的母親湖了。
我相信,滇池治污呼喚的全民時代正在到來。
網友觀點
滇池圈養水葫蘆 是良藥還是毒酒?
昆明正在進行的圈養水葫蘆項目,令眾多市民不解,這個曾經幾乎將滇池生態毀掉的“殺手”,去年大家都還除之而后快,今年不但迅速“平反”,還登上了“治污能手”的寶座,被大肆推崇。
滇池治理的核心關鍵須盡快拆除防浪堤。
結語:
5年后,我們的母親湖——滇池水將會更清了,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的壯觀場面或許將會重現,但為了這一天的早日到來,我們認為,滇池的治污不但需要鐵腕手段,更需要進入全民時代,也就是說:像呵護眼睛一樣的呵護滇池,這一池春水。
讓我們一起憧憬吧!行動吧!從點點滴滴做起,讓滇池早放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