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95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 ,遠少于世界公認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絕對缺水標準雖然臨海,但青島是一個如此嚴重缺水的城市。與此對應的是另一組數字:青島市區由各種管道、河道排海的雨水約占總雨量的70% ~ 80%。對于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來說,這樣一個數字多少有些讓人心疼。
較之國內大多數城市,青島在面對暴雨方面已顯得較為從容,但操作方向似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強大的“排水”能力。面對這諸多城市出現的內澇問題,很多專家也奉行這樣的觀點:建設大型地下排水管網,讓降雨產生的寶貴水資源迅速排往河道。
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對水資源的一種浪費,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不時髦了。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擴建下沉式綠地、鋪設透水地磚、充實地下水、利用屋頂集雨等方式,變“排水”為“留水”,用技術和科學規劃來部分彌補消失的河流的功能。
來自德國的反思
“大家都在夸贊青島的百年地下排水管道,讓老城區很少內澇,但是不要忘了老城區的公園、街道以及八大關片區的大片綠地,它們發揮的強大蓄水作用也在為防澇做出貢獻。”市水文局的工作人員表示。
去某個城市“看海”,成了過去這一個月網民最熱衷討論的話題,這正是這個夏天中國各大城市遭受城市內澇困擾的真實寫照。在幾乎“逢雨必淹 ”的尷尬現狀下 ,許多專家學者紛紛建言,中國城市應該學習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建設寬敞的地下排水道。不過,眾多“排水”大討論的背后,有一種聲音更值得關注:城市內澇不僅僅是排水管道的問題,更是由于地面硬化、綠地減少,城市徑流系數增加而加大了泄洪難度造成的。因此,有專家建議,在目前水資源危機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 ,應該更加注意水資源的收集利用,排水的同時更要科學蓄水。
著名環境學者李皓講述她在西方國家考察時的見聞時曾提到,現在發達國家已經不僅僅是在排水,更重要的是利用各種措施留水。“在發達國家,到處是能夠滲水的地面,人活動的地方、停車的地方,都被要求鋪成滲水地面。道路設計很講究,有利排水的道路一定要馬路的中間高,兩邊低。”#p#副標題#e#
“目前雨洪利用做的最好的就是德國。在德國,家家有蓄水池,屋頂都有草地蓄水,路面也提倡用透水路面,這樣也有助于地表下的土地蓄水。”市水文局科技中心主任曹敏介紹說,進行路面硬化并建造強大的排水管網,這種城市建設思維最早源于西方,但是上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國家開始進行反思,認為硬化的地面是“死亡性地面”,會影響地面的生態系統和樹木的生長。相反,透水路面卻平衡了城市生態系統。滯洪蓄雨、涵養甘霖、透水透氣。據了解,德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鋪裝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標是到2010年,把全國城市90%的路面改造為透水路面。至于居民家中建蓄水池、屋頂上開辟草地蓄水等做法,更是將城市蓄水 、節水行動從公共場所細化、推進到了個人。
曹敏說,雖然青島也在倡導這種環保理念,一些小區也在做一些小范圍的嘗試,但雨洪利用在青島開展得并不理想,“排水管道中的雨污分流,一直讓青島引以為榮,但在該系統中缺少蓄水環節,雨水最終白白流入大海”。曹敏指出,科學地蓄水同樣有助于汛期防澇,例如老城區公園多、綠地多、面積大 ,下雨時它們喝飽水,減輕了地面徑流的負擔。
根據青島水文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青島市區共有五大排水系統,且均為雨、污分流系統,收集雨水后通過城市河道排入大海,前海共有20多處暗渠負責匯集雨水排海;后海雨水經由雨水管網進入城市河道匯集后排海。總體來看,青島市區由河道排海的雨水約占總雨量的70%~80%。
下沉式綠地多留在了紙上
青島很多住宅小區或者城市公園在規劃設計中,也曾設計過集雨、蓄水設施,但大多數最終不是停留在了圖紙上,就是在現實操作中因疏于維護而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其實留水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僅是為了收集利用雨水,對于減少城市地表徑流系數,緩解城市內澇壓力也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突發的大密度降水。”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趙樹旗介紹說,國內目前雖然并不普及,但像下凹式綠地 、鋪設透水磚和修建蓄水池等收集雨水的設計并不鮮見。
上述三種收集雨水的方式都曾經出現在青島住宅小區或者城市公園的規劃設計中,但大多數最終不是停留在了圖紙上,就是在現實操作中由于疏于管理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統一的規劃,缺乏相關的配套和維護,開發商肯定只看重蓋樓,不會主動去考慮這些問題 。”青島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郭一令一語道出了目前的困局。
市北區浮山后六小區早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就曾設計了一個“低綠地入滲回補地下水系統”。其主要設計是根據小區的地形特點,設計下沉式綠地草坪,也就是說綠地草坪要比周圍的道路低一段距離,并劃分為6個低綠地草坪匯水區域,使低綠地草坪接納其上的地面降雨,附近的屋頂、路面等不透水面積上的雨水徑流沿管道分別導入6個低綠地匯水區域,這樣一來,雨水將全部入滲。
同時,由于小區里有一處由水庫改造而成的人工湖,在人工湖的南側入水口處設了一個雨水沉砂池和高速過濾裝置,將雨水進行必要的處理,以此達到利用雨水的目的。
7月28日,記者來到浮山后小區進行調查,令人意外的是 ,這個在幾年前號稱“集雨水利用、防洪和景觀于一體、受到社會各界贊譽”的雨水利用設計卻鮮有人知,從浮山后六小區的居民到居委會、再到小區物業都無人知曉。
實際情況也的確不容樂觀。記者注意到,浮山后六小區里的草坪設計并沒有比周圍道路低,所謂的下沉式綠地草坪不見蹤影。
排水管道不該雨污不分
浮山后六小區里錦鯉湖的環湖周圍倒是留著一個個雨水排水管道,這些排水管道很少流水。
隨后,記者從錦鯉湖的管理方市北區園林綠化工程總公司三公司負責人潘經理處了解到,這個湖里的確很少有雨水的來源。“湖里的水來源有兩股,一股是從北面的浮山上,一股是從東面的徐家東山,多是泉水,是通過管道引過來的,小區里的雨水并不會大量流向湖里。”潘經理告訴記者,環湖周圍的排水管道實際上是滲水管道,“下雨的時候,周圍地勢比較高的山地雨水如果滲到土壤里,才能通過這個管道滲下來。”
“開始的時候我們也覺得在小區里有這樣一個管道設計很不錯,但后來就沒怎么聽到這方面的后續消息了。”青島理工大學郭一令教授表示。
實際上,從近幾年降雨對錦鯉湖造成的影響來看,這個設計并沒有在下雨天發揮最佳功效。由于小區臨近浮山、徐家東山,2007年的時候,從山上引過來的雨水因為沒有進行過濾處理,帶來的淤泥致使湖水變質,甚至出現了湖里的魚成群死亡的現象。
一到了下雨季節 ,從浮山和徐家東山上帶來的沙土就會通過貫穿銀川西路的地下涵道和雨水一道沖進錦鯉湖內,由于得不到及時清理,湖內不斷淤積,湖水慢慢開始變質,原先湖中成群的錦鯉幾乎見不到蹤跡,“情況嚴重時,湖水還會散發出陣陣腥臭味。”經常在這釣魚的馬先生告訴記者。
直到2008年1月,才由市北區政府出資20余萬元,對錦鯉湖的淤泥、沉沙、生活垃圾進行了清除,并對湖水實施了石灰粉消毒。此后,錦鯉湖的管理方變為了市北區園林綠化工程總公司三公司。“現在基本每年都會對錦鯉湖進行清淤工作,因為下雨的時候,經常會有泥沙從山上沖下來。”潘經理告訴記者,“一般是根據錦鯉湖的泥沙量來決定清淤次數的,比如如果雨下得又大又急,那可能帶來的泥沙就會多一點。”
缺維護,透水磚難推廣
要實現城市有效蓄水,讓雨水滲透到地表下面滋潤泥土也是一種辦法,這一點,可以通過透水磚來實現。不過,透水磚在青島的推行也并不順利。
2006年12月,櫸林公園把原先的環山沙土路變成了平整的人行道,在主要道路鋪上了黃色、橙色等落葉色調的透水地坪,這些地坪就是用透水磚做的,能讓雨水順利滲透到地下,使公園樹木喝上水。這樣的“環保地坪”,在當時的青島是第一處。
文/圖 記者 李楊
朱艷麗(署名除外) 2008年,作為“迎奧運綠化工程”的一項改造項目 ,位于太平角一路與太平角三路之間的太平角公園也以“原生態植物林地”為主題對公園進行了改造 ,園內道路也鋪上了透水地坪,滲透到地下的水將被匯集起來進行循環再利用。
不過,這些在當時被寄予厚望的透水地坪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記者從市城市園林局處了解到,由于難以清理和維護,時至今日,櫸林公園的透水地坪多數已經不透水了;而太平角公園通過透水地坪滲透到地下的雨水也沒有循環利用,而是直接排進了附近的污水處理廠。
7月29日,記者來到太平角公園,由透水磚鋪成的公園主干道顯得比較粗糙,而且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道道溝壑。曾經參與透水地坪鋪設的青島市城市園林局建設工程處吳科長告訴記者,實際上這個透水地坪,只是發揮著滲水的作用,并沒有收集雨水循環利用的功能。“這條透水地坪鋪就的道路下面有一根排水管道,將滲透下來的雨水與太平角公園旁邊的的污水處理相連,直接把雨水排走。”吳科長告訴記者。
太平角公園的負責人也證實,從來沒用過收集來的雨水。“公園里我們有自己打的井,平時澆灌都是用的井水,沒有用過雨水。”
“透水磚的養護很重要,如果工作人員不知道如何養護,往往會使滲水功能打折扣。平時如果有些土或者垃圾,把那些小孔都給堵了,下雨的時候自然就不會發揮滲水功能了,比如櫸林公園,現在已經鋪上5年了,早就不發揮滲水作用了。”吳科長表示,這種透水地坪的設計肯定是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但一定要學會如何養護。
青島市城市園林局園林綠化處的一位工作人員這樣解釋,因為不管是透水磚還是下凹式綠地,都不是單一的設計,而是需要相關的配套設施,比如收集雨水的池子,比如如何處理這些雨水等,這是比較難大范圍推廣的原因,上述這些措施可能只適合小范圍的試驗。雖臨近杭州河,杭州路上一到大雨天仍會被淹。一些居民小區的雨水收集管道幾乎成了擺設。魯信長春花園開始嘗試收集雨水充灌人工湖。
環境學者質疑雨水浪費
—我們花了多少冤枉錢?
對于雨水收集利用難推廣的問題,青島理工大學郭一令教授最有發言權。在他看來,“還是從前我們的城市不夠重視,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劃設計。”
在郭一令看來,其實雨水經過簡單過濾處理后就可以達到景觀用水的標準,盡管如此,青島的一些河道改造 ,用過海水,用過自來水,也用過中水,長期算下來成本并不低,其實如果做好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的配套設施,這些河流蓄水的成本能降低許多。
“雨水利用得不到重視有兩個原因,一是施工單位覺得有些景觀用水也行,沒有水不用也行,二是如果用水,還可以購買自來水,這樣政府還有補貼。”郭一令表示,現在的問題是,政府花很多錢,把補貼補給海水淡化項目上,然后再低價將自來水賣給景觀用水,卻不愿意在雨水回收利用上進行補貼,“花了多少冤枉錢這種做法其實應該改進。”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郭一令教授提到了魯信長春花園,認為這是目前青島雨水收集回收利用較好的居民社區。據了解,位于銀川東路的魯信長春花園是青島市區第一個雨水利用示范項目 ,每年利用的雨水量達到兩萬立方米。
7月28日,記者來到魯信長春花園,該小區地勢高低不平 ,但整體上南高北低,十分適合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