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
我市雖然在全省率先實現"鎮鎮建有污水處理廠",但由于管網鋪設尚未完善,污水處理廠的效能并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尤其在雨季來臨時,本來可以直接排放到河涌里的雨水也隨著污水一起順著同一條管道進入污水處理廠,加重了污水處理的負擔。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去年年底,我市出臺《中山市城市排水規劃管理辦法》,明確指出中山市將實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近日,記者前往小欖鎮,實地考察了雨污分流管網建設的建設現況。
舊貌:雨水污水一起走
過去,雨污合流制一直是城鎮排水設施的主體,即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直接排入河涌。隨著市委市政府對水環境問題的重視度提升,污水處理的問題被列入了人大一號議案。除了建設污水處理廠外,各鎮區也相應鋪開管網建設。但卻變成了污水和雨水通過同一條管道一起進入污水處理廠。
雨水、河水等混入污水系統,造成了污水處理廠的壓力大增。按照有關要求,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進廠污水COD 濃度要達到220mg/L,然而一旦混集雨水,COD濃度就會降低。去年,人大代表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在已投入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中,相當一部分污水的COD 濃度不達標,主要原因就是排水系統未進行雨污分流。
現狀:新區雨污分流老區實行截流式合流制
小欖規劃設計室主任孫紅彪介紹道,目前小欖鎮主干管網總長達139公里,2008年以后建設的小區、道路的排水系統已經全部實行雨污分流,即建有2個管網,分別對雨水和污水進行收集。
然而,對舊城區的改造則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舊城里有的街道寬度只有1.5米甚至是1米,基本上不可能再開挖一條新的管道了。”孫紅彪說。
面對這個難題,小欖鎮跟很多其他鎮區一樣采取了一種折中的辦法,自2007年期,小欖開始實施截流式合流制,2007年基本達到對舊城的全覆蓋。截流式合流制的做法是設置截留干管,開挖截流井,當雨量小的時候,雨水和污水仍然會一同進入污水處理廠。但暴雨來臨時,超出處理負荷的雨水就能夠通過截流管直接排入河涌。這種做法成本相對低廉,而且無須重新開挖管道。
“自從實施這種方案后,小欖的水質得到明顯改善。”孫紅彪說。記者乘船沿著水色匝沿途觀察,可以發現,臨河而建的每家每戶的出水口都已接駁上管道,無一是直接往河涌排放生活污水的。
遠景:雨污分流實現全覆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市就提出了雨污分流。去年,市規劃局的相關規劃中進一步確定雨污分流體制的必行性,要求新建、改建或擴建的小區、道路等必須實行雨污分流,同時,對原有排水系統進行分片分期改造,而截流式合流制只作為過渡階段,預計今年10月相關規劃就能完成。(司徒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