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云之南,大地復蘇,樹木吐綠。《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興水強滇”戰略的決定》以“春風送暖入萬戶”之勢,吹遍了39萬平方公里的田間地頭、山川河流。《決定》對“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全省水利改革發展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出臺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決定》切合云南實際,重視興水除害,突出民生水利,保障河湖“健康”,興水利千秋,強滇惠萬民。
全局戰略傳達新的信號
“富民強滇、必先興水”。《決定》指出,加快實施“興水強滇”戰略是解決我省工程性缺水的治本之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是維系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社會安全的重要保障,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著決定性作用。
“‘戰略’‘全局’‘決定性作用’幾個關鍵詞,將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提到如此高的定位,是省委、省政府準確把握省情、水情,下大決心解決云南水問題的戰略抉擇。”《決定》起草組組長、省水利廳廳長周運龍說。
一組數據顯示,我省是水資源大省,全省水資源總量222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三位。但目前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7.1%,遠遠低于全國20.4%的平均水平,且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占全省土地面積6%的壩區,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資源量只有全省的5%。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只有38.6%,比全國的49.2%低了10多個百分點。全省水利設施年供水量為153億立方米,人均工程供水能力僅為340立方米,而全國是440立方米,世界是645立方米。
周運龍說,“以上數據反映了我省現實的水情,去前年遭遇的百年大旱,更充分暴露出全省工程性缺水突出、洪旱災害頻繁發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水’問題。從長遠看,隨著全省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省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水’已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突出的薄弱環節、最大的瓶頸制約。”因此,《決定》把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提升到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水利新的戰略定位,不是就水利說水利,定位準了才能明確公共財政為什么要把水利作為投資重點;也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在全省上下形成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合力,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夯實水利基礎。
4大措施保證改革投入
《決定》確定“興水強滇”的近期目標是:到2015年,全省蓄水庫容達到138億立方米以上,年供水能力達到188億立方米以上,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提高到9%,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0%左右,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周運龍說,要實現上述目標,最大的問題是要解決投入的問題。今后10年我省水利投資總量要達到3000億元以上。因此,《決定》將強化增加投入作為重中之重,制定了有創新性突破性、有云南特色、便于操作的“四大措施”保證水利改革發展投入。
“加大財政預算對水利的投入;足額提取征收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和稅費支持;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周運龍說,“《決定》中的4大措施,首先強調‘建立健全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做到水利投入增長與財政收入增長同步。’這是一個剛性的要求,為保證加快實施‘興水強滇’戰略的資金需求,提供了機制保證。”落實中央“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要求,“我省采用按土地出讓總收入的5%計提專項資金的方法,由省級統籌用于水源工程、‘五小水利’等農田水利建設,具有云南特色。這主要是針對土地出讓收益計算繁瑣、土地開發成本難以監控,具體操作有很大難度,將‘收益’改為‘收入’,一字之差,效果更好,既能切實將中央的政策要求貫徹落實到位,又有較強的操作性。以去年全省343億元的土地收入來算,每年可提取17億元左右資金用于水利建設,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周運龍表示。
此外,《決定》還出臺了鼓勵多渠道籌集水利建設資金的創新舉措。如,鼓勵政策性銀行加大中長期貸款對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財政對政策性貸款給予貼息;建立健全水利投融資平臺,通過政府注入資本金、劃撥優良資產等方式提高投融資能力等,為解決“錢從哪里來?”開辟了新途徑。
8大工程破解制約因素
破解“水多、水少、水臟、水土流失”等問題,“興水強滇”戰略明確了突破的關鍵點和重點推進工程。《決定》指出:加快推進“重點水源工程、農田水利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高效節水澆灌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水土保持和農村水電工程、水利產業發展工程”等水利發展的8大工程。目標是,通過實施以上工程,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被動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
周運龍介紹,8大工程既是云南水利發展的重點,又是薄弱環節。在八大工程建設中,《決定》特別強調,加大力度支持農民群眾最急需、受益最直接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水利建設重點向邊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傾斜,抓住了薄弱環節中最急需加強的,隨著一批批水利工程的落地,將極大緩解老少邊窮山區“靠天吃飯”的窘況。探索山區水利的發展之路,也是《決定》中的一大亮點,如,“十二五”要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區和50%以上的重點灌區骨干工程及100個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就是有云南味的創新,將產生“小工程,大效益”的效應。
此外,除水害,保飲水安全,加快建設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飲水安全的水利工程等民生水利,被《決定》列為重中之重。周運龍說,目前,我省大中型病險水庫不多了,量大面寬的主要是小(二)型水庫,全省共有小(二)型病險水庫3420座,病險率達80%,這些水庫分布在廣大農村,是安全大患。《決定》確定了具體時間表:“十二五”期間,下最大決心,完成國家專項規劃外的14座中型和251座小(一)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基本完成全部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統籌安排95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盡快消除水庫安全隱患。同時,加快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讓1400萬農村人口喝上“安全水”。
3條紅線嚴格資源管理
“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就是要全社會像重視耕地等戰略資源一樣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周運龍進一步闡述,《決定》提出實行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制度,以及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實際上是將水資源保護上升到要長期實行的制度層面,為水資源的管理劃出了不可逾越的“紅線”。
目前,全省主要河流有近40%的水體嚴重污染;16個較大湖泊中有7個污染較重,九大高原湖泊中還有5個水質屬于劣Ⅴ類;全省城市河流普遍受污染,主要城鎮附近的河流幾乎均處于重污染或嚴重污染,“水臟”觸目驚心。全省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8,全國為0.50;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20立方米,全國為114立方米,粗放型的用水方式、水資源浪費嚴重可見一斑。
《決定》要求“建立省、州(市)、縣(市、區)三級行政區域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實施行政區取用水量控制”,就是要變現在的想用多少水就用多少水,為定量分配用水、計劃用水,改變無序濫用水資源的狀況;“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核心就是把節約用水貫穿于國民經濟和群眾生活全過程,制定區域、行業的用水效率體系,對超定額用水要采取行政和市場的手段加以限制和懲罰,對水資源不足地區嚴格限制高耗水項目,推行節水強制性標準等等,將節約用水從提倡、號召,變為“有章可循”。“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就是要對區域、流域入河湖排污總量實行嚴格控制,將入河湖排污從定性變為定量,超量排放將受懲罰。
“三條紅線”堪稱“史上最嚴”,《決定》提出的“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有力地確保了“三條紅線”的執行力。
5大創新系統解決水困
著眼為水利改革發展提供源源動力與活力。《決定》提出創新五大體制機制——“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水價改革,探索建立水資源和水生態補償機制,強化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水電站的綜合利用效益。”
“雖然我省水資源豐富,但我們不能走傳統的以需定供,重開發、輕保護,重事后治理、輕事前預防的老路,這就對水資源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周運龍說,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要通過水務一體化改革,實現從“源頭”到“龍頭”,從農村到城市,從供水到治污等涉水事項的一體化綜合管理。此外,云南是生態、資源大省,率先探索建立水資源和水生態補償機制十分必要,我省將積極開展煙草、水電、煤炭、礦山等資源富集地區試點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等有益探索。
“針對目前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在不少方面很難適應大干水利和讓水利工程長期發揮效益的需要,《決定》在強化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和突破。如,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完善水利工程打捆招標、集中招標、集中建設管理方式;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等。目的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保證加快水利發展的需要,確保水利工程長期發揮效益。”周運龍解讀說。
“建立水資源責任和考核制度”,是《決定》對強化水利改革發展組織領導提出的過硬要求。水利改革發展的政策落實、資金籌措等將作為地方各級領導的主要績效考核內容,這就意味著,“興水強滇”戰略是否落到實處,成效怎樣?要作為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是其政績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