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隨著貴州省凱里市洗馬河污水處理廠建成通水,貴州省成為率先全面建成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省份之一。
地處長江、珠江上游的貴州省,65.7%的國土面積屬于長江流域,34.3%的面積屬于珠江流域,為確保“兩江”流域山青水碧,切實發揮“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作用,貴州省從2009年初開始,打響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攻堅戰。截止到6月底,貴州省建成城鎮污水處理項目98個,設計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74.2萬噸,全省每年COD削減能力可達7.63萬噸,預計年實際削減量4.58萬噸,是2008年的1.91倍。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李光榮。
記者:貴州省用一年半的時間,全面完成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為什么下這么大的決心?
李光榮:此項工作的完成既是我們轉變發展方式、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也是保障長江、珠江下游飲水安全的需要。
貴州省面臨的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2006年,《貴州省“十一五”水污染物總量消減目標責任書》簽訂,要求到2010年底,貴州省城鎮平均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2008年底,貴州省投入運行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只有24座,日污水處理能力91.1萬噸,污水處理率為31.8%,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有63個縣未建成污水處理廠。
基于上述情況,2007年,貴州省委九屆十次全會提出“環境立省”戰略,省委十屆二次全會強調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強化“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理念。2008年底,貴州省委、省政府搶抓國家保增長、擴內需的重大歷史機遇,出臺了《貴州省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攻堅行動方案》,提出在2009年要建成83個污水處理工程,并在2010年6月底前投入運行。
記者:貴州省是一個“欠開發、欠發達”的西部省份,完成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面臨著資金、人才等一系列困難,貴州是如何提前一年半完成任務的?
李光榮:貴州在2008年底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領導擔任召集人,省住建廳、發改委、財政廳等9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省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聯席會議,指導和幫助各地協調解決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中的相關問題。我們的主要做法是加大資金投入。《貴州省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攻堅行動方案》中的83個污水處理廠,總投資36.67億元。除中央預算內資金和以獎代補資金19.22億元,貴州省從有限的財力中拿出專項資金7.37億元,地方配套4.3億元,各級財政投資占到總投資的84.24%。同時加強了技術培訓和管理力度。從2005年起,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連續6年,分期對各市、縣政府分管領導,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和各污水處理項目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實際操作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提高了行業管理水平和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有效地推動了全省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
記者:在這次大規模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中,貴州省有哪些經驗做法?
李光榮:針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不足,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等制約因素,貴州省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探索推進行業市場化改革,在成功確立“湄潭BOT模式”的基礎上,在全省廣泛推行并采用BOT、TOT、委托經營等多種方式建設和運行污水處理廠。
湄潭的污水處理項目是貴州省最早采用BOT模式建設的污水處理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由中標的企業和相關部門簽訂建設和特許運營協議,確立污水處理廠的運營主體,相配套的收集管網系統仍由政府投資建設。2008年以“湄潭BOT模式”建設的貴陽市開陽縣污水處理工程僅用6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并投入運行。2009年5月,黔東南州11個縣、黔南州10個縣的污水處理項目BOT打捆招商,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對于已經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貴州采用TOT(轉讓―經營―轉讓)、委托經營等多種方式來運行。比如,貴陽市小河污水處理廠、黔南都勻污水處理廠將經營權轉讓給社會企業,特許其經營一段時間,在特許經營期間,政府向該公司支付污水處理服務費,作為該公司的經營收入來源,環保及技術監督部門依法監督污水處理廠,確保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特許經營期滿后,政府無償收回污水處理廠的全部資產。轉讓所得的1.85億元則用于城區污水收集系統工程建設。這樣既緩解了資金不足的問題,又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目前,貴州省共有16家污水處理廠采用了市場化的運行模式。
記者:目前,貴州省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任務基本完成,下一步我們將如何更加深入地推進全省節能減排工作?
李光榮:貴州省的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下一步,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
一是做好收尾工作,集中力量加快城區配套管網建設和“雨污分流”系統改造完善,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同時研究并著手縣城以下重點鎮和重點流域范圍內鄉鎮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
二是加強技術培訓,提高已建成污水處理項目的管理水平。做好污水水質監測,健全化驗制度,提高污染物消減效率。切實為“兩江”中下游地區的山青水碧及群眾飲水安全作出積極貢獻。(王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