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吳中區在太湖沿岸建成綿延數十公里的濕地,有效凈化了飲用水水源地水質。
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李莉 范圣楠 記者 高杰
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是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干凈水”的根本保障。江蘇省自2004年以來,始終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作為為民辦實事的“環保一號工程”來抓。特別是在相繼發生無錫和鹽城供水危機之后,江蘇省各地是如何把“讓人民群眾飲用放心水”這一目標落到實處?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無錫:供水江湖并舉
喝慣了太湖水的無錫人,現已飲上了長江水的甘甜。從2008年起,無錫市把目光盯在了長江水上,投入精銳兵力,全力加快第二水源地建設。到當年年底,總投資30億元、總規模為日供水80萬噸的第二水源地,共分兩期相繼建成。長江第二水源地的建成,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20個月,使優于Ⅱ類水質的飲用水源源不斷通向無錫市區的千家萬戶。
無錫市錫澄長江應急供水工程建成投運,使無錫市實現了飲用水供應“江湖并舉”的態勢,形成太湖、長江“雙源供水、管網互通、雙重保險”格局,從而有效規避由于突發事件而可能發生的供水危機,提高了城市供水環境安全可靠性。
同時,為實現太湖第一飲用水源地水環境安全,無錫市開始實施“控源截污”大行動,在全市1284條河道全部實行“河長制”管理,一舉封堵沿湖地區376個排污口,完成了城區533家單位的截污工程任務。
常州:再添一條“保險杠”
地處太湖流域的常州市,雖說并無飲用水之憂,但卻把功夫花在了防患于未然上。
常州市的飲用水源地坐落在長江邊上魏村,經過擴建,現日供水能力已擴大了100萬噸。
但是,常州市并沒高枕無憂,市政府通過認真論證,決定在長江北線一側建設“第二水源地”。但是,經過實地考察,均沒有發現理想的取水口地址。后來,專家們發現,地處江陰市地域內的臨江地區較為理想。于是,經過與江陰協商,常州市在江陰臨江建成了應急飲用水源。前不久,當江蘇省政協委員現場檢查常州市兩個飲用水源地時,紛紛感慨道:常州人真有遠見,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上,建成了可靠的“雙保險”。
宜興:把“潔凈水缸”搬進城
#p#副標題#e#地處太湖西側的宜興市,過去飲用水源地就設在市區的團氿湖上。由于客水經常侵襲加上市區污染源的污染,不僅水質較差,而且百姓安全飲水也無法保障。
針對這一狀況,宜興市在大規模整治團氿湖、全力開展“控源截污”的基礎上,積極開辟“第二水源地”。他們經過調研,發現距離市區30公里群山之中的橫山水庫,是一個“潔凈大水缸”,水質處于Ⅰ、Ⅱ類。按照建立應急飲用水源地的標準,宜興市投資了4.7億元,大規模啟動了橫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和“引橫入宜”工程。
當宜興市把“潔凈大水缸”搬進了市區,讓廣大市民飲上“甘甜水”后,又組織鄉鎮區域供水攻堅戰。目前,橫山水庫飲用水的供應范圍已覆蓋全市各個鄉鎮。
連云港:境外控境內治
薔薇河全長97公里,是沂沭泗水系的主要入海水道之一,在連云港市境內約50公里,是連云港市唯一的飲用水源。但是,由于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每年汛期都是連云港薔薇河飲用水源環境安全的高危期。
為此,連云港市專門編制了《連云港市薔薇河飲用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連云港市處置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預警、處置及善后工作機制。此外,由于薔薇河水環境安全主要來源于境外的特點,連云港市還建立上游來水水質預警機制。
同時,為加強境內污染治理,連云港還先后搬遷停產了13家間接威脅飲用水源地安全的企業,啟動了東海縣尾水通道及薔薇河沿線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并聯合水利、城建、交通等多部門建立生活污染源、農業面源污染管控機制,積極開展各類整治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蘇州:鐵腕護兩湖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事實上,太湖不僅水美,她還扮演著蘇州人的“大水缸”的角色。目前,太湖供應著蘇州全市7區,外加一個縣級市吳江全部居民的飲用水。
2007年太湖局部藍藻暴發后,太湖水還能否承擔蘇州居民飲用水水源重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此,蘇州市打響了一場飲用水源保護戰。2008年4月,蘇州市對太湖取水口啟動了18年來的第一次大清淤。同時,還對集中式太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進行日測日報,實時、動態監測和掌握太湖中藍藻的生長情況。
并且,蘇州將陽澄湖作為戰略備用水源地。自2007年3月1日起,《蘇州市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條例》(修訂)開始施行。一個全面保護陽澄湖的運行大機制形成了。根據新修訂的保護條例,由蘇州市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委員會行使蘇州市人民政府對陽澄湖水源水質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職能。保委會由蘇州市多個行政主管部門和常熟市、昆山市、相城區、平江區人民政府以及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的主要負責人組成。
贛榆:“魚養水”滅藍藻
“昔日水養魚,今朝魚養水。”這是近日記者在贛榆縣水塔山水庫飲用水源地看到成功利用生物措施防治水源污染的一幕。
位于贛榆縣境內的小塔山水庫,是江蘇省第二大人工水庫,也是贛榆縣境內唯一的地表水飲用水源地。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水庫周圍農民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開始網箱養魚,投放大量的食餌飼料,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夏秋季節藍藻瘋長。
針對小塔山水庫水質污染狀況,贛榆縣政府對庫區內所有養魚網箱進行拆除,嚴禁在水庫養魚。同時,贛榆縣在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在小塔山水庫投放了30多萬尾鰱鳙魚,讓鰱鳙魚這一典型的“吃藻高手”來吞噬藍藻。
最近,贛榆縣決定在小塔山水庫再投放一定比例的濾水生物——河蚌,以確保小塔山水庫的飲用水源水質穩定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