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范圍有限 攔截設施遍布主要河道
“萍”“藻”組合暫無礙申城水質
氣候變暖,水里的生物逐漸變得活躍。日前,有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原本生長在太平洋的海藻80萬年來首次出現在大西洋,“生物入侵”將導致一些地區的“原始生物住民”面臨絕跡危險。
事實上,類似的一幕同樣發生在我們身邊。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藍藻”、“綠萍”以及“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如惡魔般爆發在本市各種水域環境里,僅以綠萍為例,今年黃梅天期間負責黃浦江、蘇州河干流水生植物整治的環境實業水域公司單日打撈量就達到了500噸。對于逐漸蔓延的水中“綠魔”,專家認為這是人們隨意排污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不過,通過及時攔截打撈,“萍”“藻”組合暫無礙申城水質。
申城除了綠萍還有藍藻
6月27日,申城出梅。出梅后的高溫,讓環境實業水域公司的一批打撈人員暫時獲得了喘氣的機會,在這之前,他們每天通過各種手段從黃浦江、蘇州河里打撈出的綠萍量最多可達500噸。
“根據潮汐、地形等因素,我們在黃浦江上游干流以及蘇州河的建德花園設置了7個固定攔截庫區。”本市環境實業水域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今年的黃梅天,溫度、濕度等條件都為綠萍生長提供了絕佳機會,而且綠萍從本市上游地區涌入之后,不斷地自我繁殖,僅以6月8日起迎來的首波綠萍侵襲為例,打撈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就增加了3倍以上。
“綠萍的增長,會帶來視覺上的污染,影響景觀。”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林匡飛教授表示,隨著水體富營養化的發展,飄在水面的綠萍讓城市河道蒙上了一層陰影。不過,相比之下,林教授認為,近年來頻頻在媒體中亮相的藍藻更為可怕。
據介紹,和綠萍喜歡留在本市主干河道不同,本市的藍藻存在一些賓館、小區的景觀水域里。它們不僅會大量消耗水里的氧,還可能導致魚類和其它水生生物死亡,破壞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
不過,幸運的是,無論綠萍還是藍藻,由于出現范圍有限,且受到人為打撈攔截等控制,因此暫不會有礙于本市的水質。
今夏旱澇急轉助生“綠萍潮”
記者了解到,為控制水中“綠魔”,本市水域環境管理部門必須根據天氣的走勢調整打撈的力度。
“每年夏天的天氣各具特點,綠萍的產量也會隨之改變。以今年為例,前旱后澇的局面為梅雨期間綠萍大量涌入申城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環境實業水域公司負責人稱,前期干旱少雨,河道內水少,營養物質的濃度偏高,讓綠萍迅速成長;而后期的迅速轉澇,則使得急速累積起來的綠萍一下子被沖進申城河道。
據統計,由于今年雨水少,小河道內綠萍無法通過排澇的途徑進入通航河道,因此黃浦江上游通航河道首次發現成塊綠萍的時間為5月9日,較去年整整晚了近20日。此外,雖然今年綠萍來得晚,但僅在首次出現塊狀綠萍后的1個月,本市的大泖港、小泖港、掘石港三條通航河道的綠萍污染量就超過100萬平方米,來勢極為兇猛。
未來綠萍還有可能“復生”
目前,隨著本市氣溫逐步提升,晴熱天氣將打壓綠萍的勢頭。但環境實業水域公司以及林匡飛教授均認為,未來本市綠萍依然可能“復生”。
“綠萍是一種適應能力很強的生物,只要溫度合適,就會卷土重來。”林匡飛教授說。在往年,本市曾遭遇綠萍分批來襲,并且隨著天氣的改變,綠萍的數量也在不斷改變。對此,本市環境實業水域公司已做好準備,應對下一波綠萍的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