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企業地下排污”、“垃圾場滲濾液威脅地下水環境安全”等各種地下水污染事件頻頻曝光:殘留農藥、含鉻污泥、造紙廢渣等對地下水造成污染;華北平原局部地區地下水重金屬超標……接連不斷的地下水污染事件給公眾的健康帶來了危害,引發了社會、民眾的廣泛關注和環保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青島佳明測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佳明”)作為研發、生產環境監測設備的核心技術企業,針對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任務的總體需求,開展了地下水采樣與檢測一體化關鍵技術與移動式設備的研發。近日,由其牽頭研發的“地下水采樣與檢測一體化移動式設備研發與應用”(2013YQ060721)項目,經第三方技術咨詢、非技術內容評審、綜合評議、預算評估、項目公示和綜合決策,通過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2013年度項目立項。
污染防治 監測先行
我國地下水水質的污染狀況已經到了十分嚴峻的地步,地下水污染的危害也不可小覷。據統計,全國約有70%的人飲用地下水,但我國大部分的地下水水源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有些污染十分嚴重。如果不對地下水污染進行有效控制,后果不堪設想。一些地方的群眾由于飲用水不安全,影響了身體健康。而受污染的地下水用于農業,既會影響農作物生長,還可能產出有毒農產品,最終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加強監測,注重防控,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徑。與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及治理難度大等特點。只有通過對地下水污染進行長期監測,調查清楚各類污染源排放的污染負荷、組分及其分布與發展趨勢,才能為控制各類污染提供具體的對策和措施。因此,監測成為了地下水防治必不可少的部分,數據收集、構建監測網絡將是我國地下水防治的工作重點。
數據難測 已成瓶頸
我國地下水污染源點多面廣,監測網絡建設滯后,地下水環境質量狀況掌握不全面,數據問題成為我國地下水保護工作科學發展的瓶頸。同時,地下水環境及樣品特點也給科學準確地獲取監測數據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首先,地下水流動極其緩慢,不適宜在線連續監測; 其次,地下水特殊的黑暗、低溫、貧氧狀態決定其某些特征指標易在樣品從地下轉移至地表、從采樣現場運輸至分析實驗室過程中,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如溫度、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等,從而干擾關鍵指標因子的分析,加大指標檢測誤差產生風險;再者,地下水環境中污染物含量水平多為ppb至ppt級,樣品采集量大,富集倍數高,運輸保存較為不便;另外,某些污染物容易被吸附在采樣器具上(如痕量金屬),或易于從溶液體系中揮發至空氣中(如VOCs),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下水污染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客觀性。
打破瓶頸 填補空白
要獲取科學準確、有代表性地下水數據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發展和完善地下水野外現場監測技術,目前我國在地下水現場采樣與監測一體化設備方面尚處空白,不能滿足地下水現場快速檢測要求。由青島佳明牽頭研發的“地下水采樣與檢測一體化移動式設備”不僅可以實現地下水代表性樣品采集,重金屬、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微生物準確檢測,并可集成地下水水位、水溫、硝酸鹽等指標,對地下水污染狀況進行全面、精確、快速的現場監測。
該設備突破了地下水樣品送檢實驗室出現的指標檢測不準確等技術難題,可有效降低監測成本,提高地下水污染監測效率。該設備與實驗室分析結合,形成互補的地下水分析測試手段,滿足地下水日常監測和應急監測任務需求,填補了我國在地下水野外現場監測裝備的空白,并已通過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2013年度項目立項。
青島佳明致力于研發生產適合中國國情的優秀環保監測設備,目前已經擁有涉及水利、環保物聯網、衛生疾控等多個行業領域的環保監測產品,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產品在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得到大范圍的推廣應用,為我國環保工作提供科學數據和決策依據。未來,青島佳明將持續關注民眾健康,為還人民群眾一片碧水藍天不懈努力,助力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夢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