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對貧困宣戰那樣,向污染宣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出了史上治污最強音。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除了經濟結構調整、落后產能淘汰,對現有污染源的治理,恐怕是最為緊迫的任務。其中,環保產業是不可替代的“主力作戰部隊”。
作為污染源治理的“主力作戰部隊”,需要有強大的隊伍、精良的裝備,有力的支撐、全面的支持。但實際上,“這支隊伍甚至都沒有明確的國家‘番號’,更像是民兵組織。”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劉正軍日前在湖南代表團駐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定位不清晰,管理不順暢
資金、政策等“裝備”落后,相對于“強大”的污染問題來說,戰斗力很弱
記者:環保產業被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要發展為朝陽產業,您如何看待環保產業目前的定位?
劉正軍:環保產業是我國治理污染的主力部隊,但目前定位不清晰,資金、政策等“裝備”落后,相對于“強大”的污染問題來說,戰斗力很弱。
近年來國家鼓勵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除了節能環保產業之外,都有較為明確的管理部門;節能產業也明確由發改部門負責管理和推進,唯獨剩下了環保產業,到底歸誰管?
如果是國家發改委,那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又是環境保護部的直屬單位;如果說是環境保護部主管,就其目前的職能部門來說,又缺少對應職能;同時,在其他部委名下又有細分的環保產業協會。總體上來說,環保產業管理體制沒有理順。
記者: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政策支持環保產業發展,是否起到了實質性作用?
劉正軍:我現在并沒有感覺到國家對節能環保產業的實在支持。
在“兩會”預算報告中,也可以看出,近年來節能環保方面的預算增長最慢,而且預算完成率較低。今年更是與其他預算相差約10個百分點。而且在“節能環保”預算的大盤子里,傾向于節能產業的多,落到環保產業的少。
無論背后有什么原因,對環保產業的鼓勵和支持虛的多,實的少,是最終的客觀結果。
環境保護部去年開展了1年多的環境服務業發展的試點工作,這是件很好的事情。但由于缺乏資金和相應政策,試點目前停滯。如果有配套的稅收或者財政方面的優惠政策,相信會是另外一種景象。
環保產業發展目前就是面臨這樣的窘境——想推動的,沒有相應的手段;有手段的,卻又不管。
環保產業要發展,需要技術進步,目前在科技創新等方面,國家雖然有一定的支持,但力度遠遠不夠。
要實現環境改善,大規模的投資必不可少。我國過去10年的環保投入大致在3萬億元到3.5萬億元之間。對照國外的治理經驗,要實現治理目標,環保方面投資至少提高到GDP的3%以上。
目前,資金已成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僅靠國家財政的投入顯然不夠。在此形勢下,建議盡快創新治理模式,積極探索環境治理市場化機制,發展環保服務業,積極推廣合同環境服務模式,大力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環境治理領域,在準入條件、稅收、技術、人才等方面予以積極扶持,為環境治理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
行業秩序失范 評價體系扭曲
劣幣驅除良幣現象普遍,地方保護主義仍未破除
記者:我國環保產業經歷了20多年發展,目前是否形成了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的市場秩序?
劉正軍:由于管理體制沒有理順,環保產業市場秩序建設還需要一個周期。
現有環保產業市場的游戲規則之下,產業門檻過低,很多沒有資質、沒有相應技術實力的小企業過多,導致較為普遍的“劣幣驅除良幣”現象。低價競爭較為嚴重。
投機的小企業以低價甚至超低價獲取項目,但工程完成的質量無法保證,客觀上造成了國家環保投資浪費;與此同時,市場上有信譽、有品牌的企業因此失去了一部分項目,影響成長。
這種混亂的市場秩序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從整體上影響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甚至誤導行業走向不健康的畸形發展“陷阱”。
記者:環保產業的市場空間非常廣闊,環保企業如何抓住發展機遇?
劉正軍:雖然大形勢決定了環保產業的廣闊市場,但環保產業真想要大跨步地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目前行業發展的區域限制。
全國的市場非常大,但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怎么去打開這個市場?目前,地方保護主義仍未破除,成長于某一區域的企業,很難在另外一個區域開拓出市場。而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說,企業不應受區域化、行政化的限制,應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
記者:能否通過對企業開展不同級別的資質認證,來規范產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劉正軍:環保資質認證本身是對企業評價的一種方法,但是目前的資質認證卻存在很大的問題。
從事環保的企業,其資質卻由建設部門頒發,存在不合理性。環保企業以污染治理、監測和其他環境服務為核心,建設部門對其的資質評定標準,卻和一般性施工單位的標準一樣。這很不科學。
用這樣的標準評價方式來管理環保產業,對環保產業競爭力的形成而言,完全是背道而馳;同時,在無形中增加了企業成本。
破除發展瓶頸根本在于改革
解決市場問題,需要地方政府轉變職能,把公共事業中的環保事務,拿出來交給專業的環保企業運作
記者:對于環保產業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如果要破解,哪方面的改變最為迫切?
劉正軍:最為迫切的還是體制改革。現在國務院已經出臺了相關意見,明確提出了“政府應該向企業購買公共服務”,其中就包括環境服務。
目前,在實際運作中,地方政府往往壟斷了絕對數量的“優質”項目。比如市政污水處理廠,或生活垃圾處理廠,對于一些沒有大錢可賺的項目,就拿出來給企業來做。
由于缺乏競爭和到位的監督,財政資金“購買”的并不是最好、最專業的環境服務,因此運行效率肯定不會太高,導致財政資金的低效率使用和公共服務質量不高。這是惡性循環。
如果政府能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污染治理,不僅增加了全社會環保投入,同時,還可通過招投標購買到優質、專業的環境服務產品,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一舉多得,可實現良性發展。
但因為地方利益分割,環保產業市場中最好的部分沒有拿出來,成為了環保產業迅速做大做強的瓶頸。因此,解決這個市場問題,需要地方政府轉變職能,響應中央政府號召,把公共事業中的環保事務,拿出來交給專業的環保企業來運作。這就是破除環保產業發展瓶頸的根本所在,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也是體制改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