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合力助推“五水共治”專項集體民主監督的部署,市政協18日召開市區排水防澇規劃編制情況通報會,聽取市規劃局就開展我市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情況的匯報。市規劃局在通報時透露,我市將于6月底完成《杭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工作,為著力打通城市排水防澇的“任督”二脈提供引領。
極端降雨和城鎮化迅速發展致內澇頻發
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馮一軍介紹,城市化推進也是內澇頻發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導致城市下墊面改變,大部分降雨因此無法滲入地下進而形成地表徑流,造成暴雨洪水的洪量增加,流量增大,峰現時間提前,漲落過程加快。“雨水集水面積增大、城市硬化面積增加、雨水下滲減少,匯水徑流系數增加,這些因素均會造成雨水管網系統荷載的增加。”
作為“五水共治”的專項指導性規劃,市規劃局、市城管委、市林水局組成聯合編制單位,市建委、市氣象局等部門配合,于去年10月著手組織開展《杭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工作。
目前,編制工作已完成前期4個專題、現狀問題分析、內澇風險評估、建設標準研究及編制總體框架內容等方面工作,預計4月底形成初步成果,6月底完成規劃成果上報省建設廳。
市政協副主席何關新、董建平與12名市政協委員在聽取通報后,分別圍繞完善規劃編制工作、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做好與區域、流域規劃銜接、反思城市規劃與建設、科學設定規劃標準等方面發表了真知灼見,希望進一步提高規劃的前瞻性、超前性,通過專家、行家科學論證,編制完善好規劃,并真正把規劃落到實處,發揮作用。
解決排水問題要管道河道“雙管齊下”
每每說起城市排水,大家總會認為是排水管道的問題。也有人希望借鑒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等地,在杭州地下深處打造一套獨立于目前雨水管網系統之外的大型下水道系統。
市規劃局總規劃師章建明說,河道水位是杭城內澇成因的重要原因之一。
調研發現,當排水匯水范圍較小、管道流程較短時,按傳統方法設計的排水管道實際能夠滿足排水需求。水系水位對管道的排水能力影響較大,合理控制水位可以充分發揮管道排水能力。
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桂明介紹,規劃編制的過程,也是對現有河道、管理標準的檢驗和反思。整個規劃將根據實際情況,從源頭上提出解決排水防澇的方案。
比如,增加綠化面積,確保區域可滲透地面面積不低于40%,強化雨水的就地處理和利用。又如,綜合考慮管道與河道的暢通問題,加快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增強外排錢塘江能力。再如,建設完善雨水排澇綜合數字模型,未來可實時監測積水問題、實施排水方案。
我市綜合防澇規劃最后要達到這樣一些具體目標——
發生城市雨水管網設計標準以內的降雨時,地面不應有明顯積水;
發生城市內澇防治標準以內降雨時,城市不能出現內澇災害;
發生超過城市內澇防治標準降雨時,城市運轉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