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改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狀況,人類開始大規模地興建調水工程。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腳步,城市規模的擴張帶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長,當水成為城市發展和區域經濟一種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以后,在面臨水源少、水質差等水資源短缺的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選擇了通過調水工程來進行水資源的調配。
對于資源型缺水的城市,調水工程的確能夠緩解城市的水危機。但調水之所以能夠被許多城市所推崇,還因為這些聲勢浩大的工程投資規模巨大,其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不能小覷。
一些積極調水的城市本來未必缺水,守著大水缸卻愁沒水喝,因為缺的只是干凈的水。生產生活帶來的污染,讓本已不多的水資源更加捉襟見肘了。另外,即便是缺水,我們也沒有珍視每一滴水資源。有數據顯示,我國單位產值的用水量比西方發達國家高一倍以上,浪費的程度可見一斑。一邊毫無節制地打開龍頭讓水白白流走,一邊大費周章地啟動調水工程,就如同自己吃飯撒了一桌子,還拼命惦記別人鍋里的菜,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在解決城市缺水這個問題上,若給調水、節水、治水排個順序的話,筆者認為,節水應列為第一選擇。有資料顯示,機關、學校等水資源的浪費很嚴重,另外,一些城市因為基礎設施的弊端造成的浪費也不容忽視。拿北京來講,地下管網的滲漏高達15%。開源節流,節流成本低、見效快,而開源往往要涉及一系列諸如水權問題,還要承擔沿途水資源污染和損耗的風險成本,如此巨大的浪費空間不去消減,只想著調水,從經濟性上講就說不通。
其次,排在第二的應該是治水。治理城市的污水,就像清洗城市的“腎臟”, “吃”進污水,“吐”出清水,過濾著城市“血液”中的毒素和垃圾。但現實中,一些地方政府認為治理污水耗費心力,而且難以在短期見到成效,所以這時候,短視的政績觀使得調水似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所謂調水,調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況且調水花費的人力、物力以及帶來的水質惡化、咸水入侵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永遠無法規避。因此,調水不應成為城市在解決水危機時的首選,而應作為節水治水基礎上的補充。
城市的水資源其實也好比是個水池,只有停下浪費的腳步,才能留住一潭清水。但如果水污染了,就大興土木調來干凈的水,不節約,不保護,調來的水再被浪費,再污染,最終陷入了調水、費水、污水的惡性循環中了。
經濟的發展不能成為缺水的理由,水資源的短缺也不能成為調水的借口。如果保護不好水,節約不好水,即便有再多的水從千里迢迢被引來,也會被淹沒在洶涌的人潮中,解不了城市的渴。
有心調水、無心節水、燒錢治水,年年喊渴的責任該由誰來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