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這是人類在20世紀末確定的又一個節日,旨在喚起公眾的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但對于“世界工廠”東莞而言,治水卻是一個沉重且難以言說的話題。
東莞約90%飲用水來自東江。然而,東莞盡管擁有穿境而過的東江和八大水庫,但原水水質惡化趨勢加劇,流經東莞的東江水質從上游至下游逐年下降。個中原因,既有水源上游的稀土和礦產開發,也有中下游和東莞自身加工制造業的亂排亂放。污染物中,金屬鎳等重金屬類為主要污染物,此外,氨氮、耗氧量等反映有機物類的綜合指標也顯著增加。
一個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東莞松山湖、橫崗水庫等八大水庫水質均為劣V類,不能直接采用,東莞供水缺口難以彌補。以橋頭鎮為例,石馬河曾是一條天然河流,發源于深圳北部,經東莞橋頭鎮流入東江。但十多年前因遭受嚴重污染而被除去供港水源的資格。直到今天,石馬河的水質也經常達不到飲用水的標準。
治水迫在眉睫。但治水需“問診把脈”與“對癥下藥”。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拷問的是:流經東莞的東江水遭遇了哪些問題?治水面臨著哪些難題?我們又能夠做些什么?
石馬河整治
市水務局已啟動石馬河河口東江水源保護工程,工程投資預計8多億元。目前,東莞已選取了3個效益比較明顯的工程進行先行先試。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石馬河河口攔污節制閘、擴建調污箱涵、重建建塘反虹涵及拆除橡膠壩等。同時與深圳、惠州聯動,完善石馬河調污方案,盡量減少污水排入東江。
污水處理
根據《東莞市提高污水處理效能實施方案》,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據統計,2002年以來,全市已累計投入100多億元進行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建設,目前已建成二級污水處理廠37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城鄉全覆蓋。
公眾行動
東莞已成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需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生態、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活動。
水庫治理
東莞目前已確定了包括雁田水庫、同沙水庫、松木山水庫等在內的28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庫型),在水庫周邊劃定水源保護區。按照“十二五”規劃,將完成其中20座重要水庫的水源區保護區劃定工作。
諸多因素影響東江水質
按照相關法規,水庫原水水質只有達到地表類標準,才可作為生活飲用水。對于東江水質來說,可以確定的是,除了排洪排澇期,東江東莞段全年水質達到類水的時間段超過80%。東莞市水務局供水管理科副科長游弋說,其中,橋頭鎮和企石鎮,即北干流與南支流交接處,水質偏好,達到II類水標準時間都在50%以上,南支流也接近50%。且東江各取水口沿線都有水質監測點,水質好的時候才會取水。
而被寄予厚望做備用水源的大中型水庫水質情況又如何?目前,東莞全市有51座具有飲用水功能的水庫,除個別外,大部分水質普遍較差,水質劣于類,不能達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要求。其中,參與江庫聯網供水的8座水庫均不能達到水源地水質要求。
游弋說,東莞現有的自來水廠九成都是從東江取水,直接從水庫取水所占比例非常少,不足一成。即使在水質達標的松木山水庫和橫崗水庫取水時,在水質較差的枯水季也會停止取水。因此,水庫水質差,對整個東莞的供水影響并不大。
事實上,對水源地構成最大威脅的是石馬河,石馬河本身就是一條排污通道,它承接了深圳觀瀾、惠州潼湖以及東莞沿線7鎮的污水。
東江水質主要受多個因素影響。首先是每年4月到9月的汛期,僅石馬河橡膠壩因排洪平均塌壩107天,約有7.5億立方米污水流入東江。特別是在初汛的時候,初雨攜帶著地表的污染物進入內河涌,污染物濃度瞬間達到峰值。此時,只能先用水閘把污染物攔下,不要讓它們集中排到河里去,等到雨勢趨大的時候,再慢慢排進東江,同時利用河道的自凈能力,稀釋污染物濃度。而東江沿線的取水口早建立了應急機制,上游將根據水量和污染帶的位置,通知下游取水口做好準備,或者停止取水,并做好原水水量的儲存。
此外,污水處理率也會影響東江水質。據統計,2012年,東莞全年供水總量達16.4億立方米,日平均供水量約449萬立方米。一般來說,供水總量的七八成會變成污水排放。由此可見,每日百萬噸計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給東莞水環境治理帶來很大的壓力。據了解,供水總量約一成左右又屬于偷排行為,再加上上游沿線的偷排違法行為,對東江水質造成的壓力也不小。
治污標準亟待提升
對于污水收集率,游弋說,目前,東莞大市區和各鎮街主干管網已經建設完畢,如果次支管網能全面鋪開,污水收集率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而企業是否偷水,游弋直言“這個很難衡量”,因為企業生產用水的途徑有很多方法,在偏僻的地方自建管網,或者挖取地下水,具體的量很難去判斷。因此,需要多地的環保部門進行嚴查。
“而現在面臨最大的矛盾和困惑,是經處理后的污水也只能達到V類的標準,而東江作為飲用水水源至少要達到類,”市水務局規劃科萬思行說,所以水質目標的差異,在一定時期對東江還是有一定的威脅。例如,每年東江都有受枯水期影響的時期,若來水量不夠的話,再加上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V類水,污染物濃度就更高,對水源安全保護很不利。
“污水達V類是符合國家地表水標準要求的,但是從水源保護角度上來說,我們有個更高的要求,但是國家沒有硬性規定,我們沒有能力、也不可能讓污水處理廠的出廠水達到類,因此現在只能通過截污治污來做水源保護。”萬思行說。
其實,從去年開始,東莞市水務局水污染治理科正在做污水出廠水水質再提升工作,計劃從V類一級A提到一級B,而全國的普遍做法還是維持在一級B標準。一位從事多年污水治理的水務人士說,要提高一個標準就涉及上億元的投入。
目前,市水務局規劃計劃科已經啟動了石馬河河口東江水源保護工程。此前,省市在石馬河河口保護上都有相關工作,包括重要水源地安全達標建設,劃定水源保護區劃,圍網,設立警示牌,以及一些管理措施等。而落實到東莞市一級,水務與環保部門已經在東江干流、東江北干流和南支流都劃定了水源保護區。
此外,規劃計劃科也在與深圳、惠州聯動,完善石馬河調污方案,包括提高調污量,改善調污路徑,并計劃將橡膠壩改成水閘,精確調度速度和水位,盡量減少污水排入東江。
而供水管理科也有個設想,即建立上游水廠的互聯互通,實現原水靈活調配,克服排洪排澇期從東江取水的限制。此外將供水水廠進行再布局,不要沿著東江一字排開,在中部建設水廠。
在水庫治理方面,東莞目前已確定了包括雁田水庫、同沙水庫、松木山水庫等在內的28個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水庫型),在水庫周邊劃定水源保護區。按照“十二五”規劃,將完成其中20座重要水庫的水源區保護區劃定工作。目前,參與東江聯網的水庫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重新調整,現已上報給東莞市政府批復,為解決水庫水質和聯網后的水庫保護問題提前做好上層謀劃。
已投百億提升污水處理能力
近五年東江水質指標還是比較穩定的,但是,水污染的保護和治理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不能一勞永逸。
2012年,石馬河河口東江水源保護規劃已得到省水利廳批復,將建11個子工程,工程投資預計8多億元。目前,東莞已從11個子工程里先選取了3個效益比較明顯的工程進行先行先試。作為一期先行工程,工程建設內容包括:新建石馬河河口攔污節制閘、擴建調污箱涵、重建建塘反虹涵及拆除橡膠壩等。一期的可研工程的設計工作已經開始。
同時,《東莞市提高污水處理效能實施方案》也在去年11月底頒布將實施。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計劃至2015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指粵環〔2011〕14號文劃定的環境功能區水體),石馬河、掛影洲圍主干河涌水質基本達到IV類;2020年則基本消除主要內河涌黑臭現象。
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是不少城市在截污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截污管網。截污主干管網和截污次支管網將觸角伸向城市的每個角落,收集污水,再將其全部匯往終端的污水處理廠進行相關處理,因此,它的覆蓋率關乎污水處理廠的效能能否發揮到最大水平。不被截污管網覆蓋的地方,污水未經處理,直接經過地下管道或偷排進入河流,將造成嚴重污染。
2002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100多億元進行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建設。目前,已建成二級污水處理廠37家,除市區石鼓廠、塘廈白泥湖廠、鳳崗蝦公潭廠3家由政府投資運營外,其余34家以BOT模式建設運營,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城鄉全覆蓋。
截污管網規劃投資規模約74億元,長約860公里的截污主干管已建成842公里,其中480多公里管道通水,基本覆蓋全市各鎮街、園區,設計污水收集能力約255萬噸/日。截污次支管網建設正積極推進,大市區已建配套管網350公里,其他各鎮街次支管網已建成約65公里。
隨著污水處理廠和截污管網的陸續建成和運行,東莞污水處理能力逐步提高,由2010年的196.5萬噸/日提高到2012年的258.5萬噸/日,占全省日處理能力的12.3%;污水處理廠主要污染物削減量逐年增加,其中化學需氧量(COD)年削減量由2010年的7.68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10.09萬噸;氨氮年削減量由2010年1.08萬噸提高到2012年的1.18萬噸。
引導市民愛惜水資源
此外,公眾在治水中也應發揮重要作用。在去年12月舉行的污水處理費聽證會上,市物價局副局長陳志超曾說,工業污水有害物質多、危害大,應該實行高收費。但平常居民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其中的污染物含量比處理過的企業污水更多,某種程度上處理成本更高。
因此,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都要老生常談提一句“愛水、護水,人人有責”。
去年8月,東莞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東莞市政府成立由市長袁寶成任組長的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協調重大問題。同時建立公眾對水生態環境意見和建議的反映渠道,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珍惜水資源、保護水生態、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活動。
而此次試點將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相協調。落實監管措施,著力實現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在維護河庫生態系統的自然屬性,滿足居民基本水資源需求基礎上,突出重點,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水鄉地區水生態修復。
在上述基礎上,統籌考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與此同時,結合東莞水資源特點、水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注重體現嶺南水鄉特色,重點在水系連通、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修復等方面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項目,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觀念、技術和模式的創新發展。
借此契機,東莞也正在積極爭取國家及省的資金支持,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和水投融資等手段來落實資金保障,保證全東莞的水環境保護工作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治水需考量
“經濟”與“綠色”
較早前,東莞“南方民間智庫成員”成員肖功俊曾撰文指出:幾十年前,東莞縱橫交錯的各類河涌,曾經是農村游泳比賽的場所,并培育了一批運動健將。可現在,每條河涌非黑即臭,不要說游泳,恐怕你連“濕腳”的勇氣也沒有。
這種夾雜著辛酸、調侃和不滿意味的措詞,所折射出來的,恰恰是肖功俊對治水的深切關注,以及東莞水質污染的觸目驚心。
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屢屢創下多種發展的奇跡。如在全國率先引進外商投資,建立加工貿易基地,“一鎮一品”等模式均為外界稱道。然而,經過30年快速發展之后,原來那種粗放式的東莞發展模式,已然難以為繼。在新一輪的征途上,東莞亟需在城市環境和文化等多方面加以提升,以期對更高產業,更高層次人才形成新一輪吸引和凝聚。
要達到上述目標,就必須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在一味追求GDP和招商模式中反思:如果在“經濟發展”與“綠色生態”兩者中取得平衡點。
值和我們期待的是,敢為人先的東莞人,擁有這種“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底氣。
東莞的優勢在于傳統制造業,“世界工廠”的美譽讓東莞領跑國內同梯隊的地級市。但不爭的事實也顯而易見,30年來,東莞的迅猛發展,大多借力于外來工群集的“人口紅利”。正由于此,東莞的傳統制造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上,東莞除了進行轉型升級,騰籠換鳥以引進更高層次的優質企業外,還可以對原有的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提升污染品和污水的凈化功能。而發展后者比前者要來得更容易和阻力更小。
面對著日益惡化的生態及水資源,東莞必須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犧牲一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盡管這些企業也能帶來稅收和就業,但污染的卻是整個城市,最終利益受損的是生活在此間的每一位市民。
筆者認為,在東莞治水的進程中,如果有一天,東莞能夠在各鎮街及產業園區的招商發展中,不再唯GDP論英雄,而是以“經濟”和“綠色”兩者的平衡點作為考量指標,那東莞治水也將闊步走向核心所在。
延伸閱讀
東莞鎮街治水路徑與思考
路徑1
石馬河的“痛”與“治”
石馬河是東江下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深圳市寶安區的大腦殼山,依次跨深圳、東莞、惠州三市,該河總長88公里,流域面積1249平方公里,其中在東莞境內流域面積為601平方公里,長度為76公里,流經鳳崗、塘廈、清溪、樟木頭、常平、謝崗、橋頭7鎮,在橋頭接納潼湖水后在新開河口流入東江。
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全國資深水利專家范錦春范錦春為此開出“藥方”:石馬河的整治,需要點與面相結合。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提升東引運河的排污能力和排水功能,將石馬河的污水排到東引運河,最后接入海洋。避免污水跑到東江,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升東江的供水能力。
污水收集率低等因素導致水體污染
據橋頭鎮宣傳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橋頭段連接石馬河的排水口主要有3處:一是逆風潭排澇站出水口(常橋排澇站),主要肩負橋頭鎮及常平鎮部分地區的生活和排澇出水口,屬于東深供水擴建后,承擔九江水至橋頭段的老渠道片區的排水任務;二是東太湖排澇站出水口,是橋頭鎮東太湖片區生活及排澇出口;第三處則是陳屋邊水閘出水口,主要是惠州潼湖區及謝崗鎮的生產、生活和排澇出口。
根據目前橋頭鎮污染源情況調查,由于截污次支管網工程建設還沒有完成,橋頭鎮生活污水收集率又偏低,面臨著不好治理的難題。其中,由于次支管網未全面完成,目前橋頭鎮還沒實現真正的雨、污分流,為了解決城市排澇,混流的雨水和污水直接流入石馬河水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與此同時,由于人口劇增,生態建設的步伐未能跟上社會發展,環境的自凈承載力受到破壞,因此造成了對水體的污染。
河道清淤等工程“火力全開”
近年來,橋頭鎮按照省市整治石馬河污染情況的統一部署,開展了多方面的整治:首先是擴建橋頭污水處理廠工程。目前橋頭鎮一期工程的設計污水處理能力為每天4萬立方米,最大處理能力為每天5.2萬立方米。目前,通過主干管網的日污水供應量約為7.5-8.0萬立方米(由一條主管供應至廠區)。其次則是建設截污次支管網工程。根據橋頭鎮污水管網發展規劃,東太湖排渠綜合整治工程共需整治河道2300米,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清淤、河堤護坡修復等工作。
與此同時,自2013年5月起,橋頭鎮已將全部生活垃圾運往橫瀝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焚燒處理。
值得關注的是,據橋頭宣傳教育局負責人介紹,橋頭鎮對石馬河流域環境保護和畜禽養殖業的清理工作給予了同樣的重視。2005年,橋頭就啟動對畜禽養殖業的整治;2012年,針對畜禽養殖業不同程度的回潮和反彈,橋頭鎮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橋頭鎮已建立了長效巡查機制,組建了專門隊伍,對石馬河沿線畜禽養殖業進行日常巡查,嚴防亂排亂放。
與上游管理部門形成合力是關鍵
橋頭宣傳教育局負責人稱,由于東深供水工程源頭在橋頭鎮,一直以來,橋頭鎮嚴格監控石馬河流域內的污染企業,目前,橋頭鎮沒有電鍍、造紙、漂染等重污染企業。接下來,橋頭鎮將繼續加強企業排污的監督和檢查工作,堅持對重點污染源企業每月開展不少于2次巡查,一般污染源企業每月不少于1次巡查,督促企業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轉,達標排放。
盡管如此,橋頭鎮石馬河治理工作仍面臨著不少困難,如資金壓力較大、技術力量薄弱等,“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區域之間的工作協調難度大。”上述責人稱,由于石馬河橫跨深莞惠三市,工程建設大、范圍廣,并且橋頭鎮位于石馬河的下游,因此迫切需要石馬河上游的鎮(街)、區域共同努力,協調開展好石馬河治污工程,才能確保治理成效。
路徑2
水鄉片治水再覓“漁舟唱晚”場景
水鄉地區是東莞的魚米之鄉。近30多年來的迅猛發展,水鄉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付出了慘重的環境污染代價。曾經“漁舟唱晚”的水鄉美景已不知“去哪了?今時今日,對水鄉片區開展水環境整治,已刻不容緩。
水鄉河網區位于東莞西北部,是東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經區域,包括10鎮1港(中堂鎮、望牛墩鎮、麻涌鎮、洪梅鎮、道滘鎮、石龍鎮、萬江街道、石碣鎮、高埗鎮、沙田鎮和虎門港),總面積約519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1%。水鄉河網區密度達到0.6km/km2,屬于珠三角洲中河網密度最大的區域。
水鄉河道水體污染也較嚴重。由于水鄉片區河道水動力嚴重不足,加上工業和生活污水截污率和處理率低等原因,水質較差。據最新的監測資料,水鄉片東江北干流全河段和南支流大部分河段水質基本為IV類。
望牛墩領導班子擔任“河長”
位于望牛墩寮廈村的寮廈河是望牛墩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寮廈河河面寬闊,水質較好。因為河岸兩邊修起了觀景平臺,不少市民也喜歡在寮廈河邊上散步休憩。每年望牛墩舉辦龍舟競渡活動也在寮廈河舉行時,河道上更是熱鬧非凡。
望牛墩水利所,也是設立在距離寮廈河不遠的地方。望牛墩水利所負責人左忠華告訴記者望牛墩在改善水質,提升水環境領域將大展拳腳。
以前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一些被填埋的河道也將重新開挖出來,按照“水動”、“水清”的要求對合寵進行整治,解決淤塞、水浮蓮生長等問題。
左忠華說,望牛墩有4.38平方公里的水域,按照望牛墩的家戶,該鎮將在兩年內把全鎮23條河涌進行一次包括截污、清淤、岸線美化、規范排污口等工作。望牛墩幾乎每個自然村都是依河涌而建,為了解決生活污水對河涌水質的影響,該鎮計劃耗時兩年,投入1.4億元,將在河涌設置截污管,將污水導入污水主干管網,而距離污水主干管網較遠的村,建立3個村級污水處理站,確保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處理。大約兩年時間內,將讓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
同時,望牛墩還找到了一條提升水質的省錢辦法,那就是充分利用流水的搬運能力,將全鎮的所有水閘統一管理起來,利用水位差,每隔兩三天進行一次聯動沖淤。
望牛墩鎮委書記黃慶輝在提及治理水環境時,多次表示要不惜下血本,既要財政資金大手筆投入“出血”,又要強力關停偷排偷放企業“放血”。望牛墩提出,對偷排污水企業零容忍,先關停再治理。該鎮還全面實施“河長制”,鎮班子成員擔任29條鎮內河流和內河涌的河長,對分管河流的水生態環境管理工作負總責。
麻涌馬滘河附近污染企業被關停
麻涌馬滘河位于麻涌華陽村,河道兩邊多是蕉林田地,景色優美。昨日,記者來到馬滘河邊,能夠看到河堤兩邊是成片的香蕉林,河堤是種植的桉樹是附近最高的植物。馬滘河水流平緩,水質并不渾濁。記者看到淺水處還有魚在游動。
事實上,馬滘河全長越5公里,屬于麻涌鎮二期水上綠道范圍,麻涌鎮準備在這里打造“百花映水畫中游”的“漂流賞花”之旅,預計5月對外開放。按照計劃,麻涌將針對現有河涌兩側的灘涂進行清淤。清淤后,將把河涌的寬度縮窄至約9米,灘涂用于種植翠蘆莉、美人蕉等植物。
附近居民告訴記者,馬滘河里魚蝦不少,不過沒人來釣魚,釣上來也不敢吃。過去周圍有一些小型的污染企業,不過近段時間大部分都被政府關停了。不過,馬滘河旁邊不遠的地方就是一個環保工業園,許多污染型工廠進駐其中,因此馬滘河的水質相比過去也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