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岸線漫長,大陸海岸線1.84萬公里,然而,環保部門所需的專門海洋監測環境監測站只有3個。
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絡系統建成后,實現了對廣西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的實時監控和赤潮、污染事故的預警。
“海洋污染物的80%以上來自于陸地,絕大部分河流污染物(除內陸河)大部分最終會進入海洋。對陸地污染物、近岸海域和海洋的污染狀況進行監管,做到心中有數,不僅必要,更是環保部門的職責所在。”
說這番話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羅金福。
“努力說清廣西入海污染源狀況,說清廣西近岸海域水質現狀及其變化趨勢,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這三個“說清楚”是監測中心站的工作目標。
然而,監測廣西境內全長1600公里的海岸線以及更加廣闊的近海海域,僅靠中心站幾十號工作人員,顯然非常困難。
那么,羅金福“三個努力說清楚”的底氣從何而來呢?
他的底氣源于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海上環境實時自動監測網絡——廣西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這個網絡猶如為環保部門安上了“千里眼”。
“千里眼”把近岸海域環境“說清楚”
我國海岸線漫長,位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大陸海岸線1.84萬公里。然而,環保部門所屬專門的海洋環境監測站只有3個,分別是福建省近岸海域監測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海洋環境監測面臨著力量薄弱而任務重大的情況,雖然海洋、氣象部門主要負責海洋監測的工作,但監測數據中關于水質環境監測的參數相對較少,環保部門對入海污染物和海洋污染物事故監控困難重重。
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準,標志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廣西沿海的三個城市欽州、北海、防城港將重點建設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區。
面對北部灣經濟區經濟高速發展、環境壓力逐漸增加的趨勢, 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意識到,現有的近岸海域水質監測手段已不能適應發展需要,必須盡快建立一個能實時監控預警的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廣西近岸海域環境風險防范能力。
于是,2010年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絡系統建成,系統由1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監控中心組成,覆蓋了赤潮多發區、河口入海處、排污區、港口區、養殖區、省邊界等近岸的重點海域,涵蓋了廣西所屬沿海海域。
監測網絡填補了廣西近岸海域水質自動監測的空白,實現了對廣西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的實時監控和赤潮、污染事故的預警,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發展保駕護航。
在位于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的監控中心,自動監測室主任藍文陸博士打開廣西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絡展示平臺,大屏幕直觀簡約、互動靈活地顯示著隨時變動的監測數據。藍博士介紹說,“這些海上自動監測站分為A、B兩種類型, B型自動監測站能監測水溫、溶解氧、pH值、電導、鹽度、濁度 、葉綠素及藍綠藻等8個參數,每30分鐘監測一次;A型自動監測站增加了亞硝酸鹽、硝酸鹽及磷酸鹽等3項營養鹽指標,每4小時監測一次。其中2個浮標上安裝有氣象監測儀,氣象參數每15分鐘采集一次。”
海上自動監測浮標小的直徑僅一兩米,用太陽能板供電,具有數據存儲和無線傳輸功能,通過主控電腦進行定時采樣、分析、自動存儲,監測數據通過中國移動網絡傳輸回監控中心服務器,從而實現對海水環境的實時監控。水質異常時,通過“千里眼攝像系統”,可每分鐘拍攝一次海水水質情況,及時傳回監控中心,利于準確判斷水質情況。
針對廣西兩條污染物輸入量最大的河流(南流江、欽江),在入海口還專門設置了兩個自動監測站。由于陸地條件更優,監測站內置設施更加完善,數據更加豐富準確,監測入海污染物更加便捷高效。
2011年,實現了自動監測網絡數據與廣西環境在線平臺聯網,數據每天上傳,決策層可及時了解掌握近岸海域環境信息,更利于決策和統一指揮。
監測中心站還擴展了數據的應用,除編制海洋環境質量周報和月報外,數據每年也要上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另外,面向社會每月報告一次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數據對近海養殖具有參考價值,關注的民眾可以在網絡上查看。
從手工到自動 監測能力跨越式提升
過去,監測人員需定期坐船出海、采樣、送回實驗室,再通過儀器分析,才能獲得基本環境質量信息,花費的人力大、時間長。現在,海上在線監測設備,一個標體就相當于一個小型實驗室,只需設定好程序,就可以24小時在線采樣分析、獲得數據信息,監測中心站審核通過后再傳輸到環保廳,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羅金福介紹說,自動監測、手工監測是海洋環境監測專業站平行使用的兩個常規手段。對于近岸海域的水質、沉積物質量、生物生態質量每個季度進行常規手工監測;對于入海河流每個月手工監測其水質狀況、主要污染物入海量;對直排入海污染源則每季度進行人工監測。當自動監測發現異常,還會派人到現場用人工手段再次確認,目的都是確保數據準確性。
自動監測網絡建成后,在環境應急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藍文陸博士舉例說:“比如對赤潮的監測,過去是用肉眼看,現在是數據先看到,再派人到現場詳盡了解狀況。監測相當于醫院的體檢,其他業務部門負責治療。廣西海岸線1600公里,從北侖河口到兩廣交界地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 16個監測點24小時不間斷獲取水質變化信息,赤潮發生不但可以提前1~3天預報,其他污染事故一旦出現也能及時發現。”
自動監測網絡維護也是保證數據準確的必要條件。自動監測網絡項目投資2000多萬元,每年維護費用仍需數百萬,由專業第三方運維公司負責,每半個月定期派人到現場維護清理設備、校準數據,保證浮標運行正常、數據準確。
開發預警體系 “千里眼”將有升級版
藍文陸博士介紹說,目前的自動監控網絡還只是對近岸海域初步的監測、預警,未來將提升自動監測網絡并整合其他監測資源,集成構建一個環境監控與預警體系。項目完全建成后,將實現對陸源與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綜合監測,實現對近岸海域整體環境信息的監控預警。
2012年,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華南環科所協作,提出了廣西近岸海域環境監控與預警體系研究課題,目標是整合利用廣西近岸海域水質自動監測網絡、環境衛星遙感、入海河口水質自動監測站和沿海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等各種資源,建立天地一體化的近岸海域環境監控及預警體系,實現對沿海工業企業和整個海域的動態監控和預警,形成“海陸統籌”、“天地一體”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羅金福表示,目前正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積極探討,按照分步實施原則,著手逐步推進:一方面爭取資金,進一步完善廣西近岸海域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增加石油類、氨氮等特征污染物監測項目,建設斜陽島環境背景監測站;另一方面規劃在南流江、欽江、茅嶺江、北侖河各新建1個入海河口自動監測站(南流江、欽江原已各建一個),6個入海河口自動監測站形成入海河口自動監測網絡,實現海河聯合監控。
“這套網絡既為海洋環境監測服務,更是為政府管理服務。一旦建設起來,將能及時、全面、更好地協調經濟活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建設發展保駕護航,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添磚加瓦。”羅金福對此充滿期待。
■延伸閱讀
國家級海域監管無人機
基地落戶江蘇連云港
江蘇省國家級海域監管無人機基地日前在連云港基本建成,今年第三季度將掛牌運行。
屆時,海域無人機將對江蘇海域進行立體監管,并與國家海域監管系統有效結合實現數據共享,提供海洋信息綜合管理與服務,進一步增強全省海洋綜合管控能力。
據了解,海域監管無人機基地大樓已基本建成,主要包括無人機監控指揮平臺、無人機監控應急指揮車、無人機培訓裝配、飛控訓練模擬等部分。位于大樓附近空曠區域的無人機跑道正在建設中,跑道長300米、寬50米。此外,應急指揮車已經投入使用。海域監管無人機基地建成后,將為江蘇海洋信息化建設提供數據與技術支撐。
其中,無人機監控指揮平臺和應急指揮車,可與國家海域監管系統有機結合,實現數據共享。以海域監管無人機基地為平臺,可進一步針對敏感重點水域、岸線、海島(礁)等進行大頻次的監測,從而擺脫常規遙感手段及地面監測手段受到的各種約束。
此外,海域監管無人機基地還將海域使用動態監測與指揮辦公、業務管理、海域動態評價、決策支持和應急保障合為一體,確保海域監管部門實時掌握海域使用情況,進而為海洋信息監測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
威海建海洋監測
實驗室管理系統
據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消息,日前,威海市正式敲定了海洋監測實驗室綜合管理系統建設方案。這一系統將建立覆蓋整個監測流程的業務操作與管理體系,實現監測信息輸入、保存、利用全過程的自動化和規范化管理。
系統計劃建立海洋環境監測任務庫、質量控制庫、外業數據采集、實驗室數據采集和評價報告制作五個子系統。系統以海洋監測工作流程為主線,主要功能包括監測數據的采集、錄入、處理、存儲、共享、報告發布以及質量管理等,涵蓋任務計劃、現場調查、樣品采集、實驗分析、數據處理和綜合評價各環節。
系統可進一步規范和優化監測工作流程,清晰展現任務進度,有效避免信息孤島,實現業務流程無縫隙銜接。同時,通過數據現場輸入、快速查詢和報表自動輸出等,實現辦公無紙化,有效防止手工錯誤,大大提高監測工作效率。此外,該系統專門建立質量控制庫,預存實驗室內控信息,可自動對樣品進行質控管理,有效提升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系統計劃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系統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威海市海洋監測實驗室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