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濟南城鄉環衛一體化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農村垃圾污染的形勢和農民對環境衛生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全市涉及城鄉環衛一體化的街鎮環衛機構設置率100%,硬件設施建設完成率98%,但在96個涉及城鄉環衛一體化的辦鎮中,仍有29個辦鎮存在運行不規范的問題。村垃圾收集較粗放,部分街鎮因垃圾壓縮車運行費用高,仍使用拖拉機收運垃圾,造成臭味熏天和滲濾液污染。此外,生活垃圾積存量大也是困擾農村環境問題的重要難題。據調查,南部山區的西營、仲宮、柳埠3個鎮就有10余處多年積存形成的垃圾山,積存量達40多萬立方米。其中最大的一處垃圾山位于臥虎山水庫以北,占地10畝,平均堆積厚度達9米,近18萬立方米,形成的污水滲入地下、流入河道,嚴重威脅飲用水安全。
成本太高
垃圾外運有難度
據介紹,濟南市城鄉環衛一體化設施建設一次性投入是以市、區財政為主,但村莊垃圾收集到垃圾轉運站的運行經費基本上是以街鎮投入為主。以4萬人口的街鎮為例,每年維持在較低水平的運行費用約需120萬-160萬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濟南市還沒有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雖然部分區縣(市)開展“一事一議”方式收費,收繳難度仍然很大。此外,垃圾外運成本太高。以歷城為例,由于距濟陽的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廠平均路途較遠,該區垃圾清運平均成本約80元/噸,每年所需費用高達3000萬元。此外,環衛意識薄弱也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農村部分群眾受多年形成的生活習慣影響,不按規定將垃圾傾倒在垃圾桶內,而是就近傾倒于村口、河道、排水溝等處,從而增大了垃圾收集及清運的難度和費用。
繼續推進
財政保障不可缺
目前,濟南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的設施絕大部分已建成,但運行管理、經費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限制了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深入開展。
對此,相關專家建議:進一步完善制度,明確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標準和運行規范,加強指導監督、檢查評比和考核獎懲的力度。進一步鞏固完善街鎮環衛經費保障機制,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建立以街鎮財政為主、區縣(市)財政補貼、市財政重點支持的三級財政保障機制,并納入預算。積極推進垃圾減量工作,在具備條件的街鎮、村居,采用熱解、堆肥等方式開展垃圾就地減量試點工作,實現部分垃圾就地處理,減少垃圾收集清運量。同時,提高農村居民特別是農村“兩委”干部保護環境衛生的責任和意識,引導農民拋棄陋習,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