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廈門就進入汛期了。去年我市多次遭到暴雨、臺風的襲擊,島內多處路段、低洼地帶出現積水,暴露出城區防洪排澇的薄弱環節。今年這些易澇點能否安然度過汛期?
記者昨日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了解到,從去年7月開始,我市對島內21個節點的市政設施實施排水改善工程,目前13個節點已經完成改造并通過驗收,其余節點有的已進入施工階段,有的正在開展前期工作。主汛期(7月-9月)前一時無法實施改造的節點,也已經制定了應急預案,確保安全度汛。
廈大片區
西大溝出海口行洪能力提高
去年臺風“西馬侖”帶來的強降雨,讓廈大成為澤國。如今,針對廈大片區防洪排澇的改造提升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
廈大片區內澇有內外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排洪管出海口偏小,影響了行洪能力,二是廈大片區內部排水系統存在不少問題。為此,此次排水改善工程安排了“廈大片區排洪改善工程”和“廈大西大溝出海口改造”兩個項目,內外兼修、雙管齊下解決廈大片區的內澇困局。目前,西大溝出海口改造已經完成,配套布設了新的排水管,提高了出海口的行洪能力;廈大片區排洪改善工程正在進行前期工作。
下穿通道
10座通道水泵控制柜更換
在去年的幾次強降雨過程中,一些下穿通道的積水問題給城市交通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針對各種下穿通道的排水改造成為此次排水改善工程的重中之重。
改造工程對蓮前鐵路下穿通道、金湖路鐵路下穿通道等重新埋設了雨水管,安裝了雨水格柵、檢查井,還針對7座車行下穿隧道全面設置標尺、標線、警示標牌,更換了10座人行地下通道的水泵控制柜。
此外,針對環島干道下穿會展中心隧道等受強降雨影響較重的下穿通道,改造工程將把配電房等設施設備從地下移到地面,避免豪雨來臨時因為受淹而“罷工”。目前環島干道下穿會展中心隧道的配電工程搶修、機電工程搶修已經完成,配電房的遷移改造已經完成了方案的制訂。
“城中村”
排水系統進行全面改造
排水改善工程還對島內存在積水內澇隱患的“村改居”社區實施工程性整改措施。隨著島內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周邊不斷填土增高,這些“城中村”成了城市里的低洼地。周邊地區的建設還破壞了“城中村”原有的自然排澇體系。
在去年“5·16”強降雨過程中,嶺兜社區積水最深達到了4米以上。為此,工程計劃采取雙重措施對嶺兜的排水系統進行改造。一方面要截流外來雨水,接入呂嶺路的雨水管網,另一方面則要對嶺兜雨水提升泵站進行改造。同樣接受改造的還有泥金、圍里、坂上、墩上、縣后等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