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出一些特定行業和特定議題,從避險角度看,這些行業和議題都是高危地帶,是基金公司最值得關注的。超過半數的基金公司認為,采掘業、農林牧副漁、公用事業、制造業是最值得關注的重點行業;超過90%的基金公司認為,產品質量和安全、公司治理、財務造假是最值得關注的重點議題。
如今,各行各業都在講企業社會責任,基金公司也不例外,這可以從基金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上看出來。而基金公司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多數描述的是公司如何捐資助學、保護環境,關于基金公司自身運營的描述相對較少,這反映出基金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解的偏差。事實上,基金公司的核心社會責任不是捐錢,而是發揮好金融杠桿的作用,在追求經濟收益的同時,能夠兼顧投資產生的間接社會和環境影響。
■投資如何“負面篩選”?
基金公司的核心社會責任是發揮好金融資本的杠桿作用,投向對環境、社會有正向價值的方向
以清潔空氣為例,在華北,霧霾天的主要推手是這一區域的“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密集型)企業,如鋼鐵廠、水泥廠等,其中有一些是上市公司。基金公司可能會在二級市場買入這些公司的股票,從而成為這些公司的股東。如果這些被投資的公司長期超標排放,基金公司事實上就成為污染的間接推手,并從污染中獲利。
由此可見,在消減霧霾方面,基金公司可以扮演兩種不同的角色:一種是捐錢給環保組織,搞綠化,改善生態環境;開展公眾教育,提高人們環境意識,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公益活動。另一種是評估股票池里的上市公司,篩選重污染企業以及存在違規排放等行為的企業,然后將資金更多投入到相對更環保的公司,這樣,資金產生的間接環境影響就會小很多,這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杠桿效應。
從成效來看,前者只是宣傳教育,末端治理;后者才是追根溯源,釜底抽薪。如果一家基金公司說自己關心大氣污染,卻只做前者,不顧后者,那就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因此,基金公司的核心社會責任是發揮好金融資本的杠桿作用,通過這個杠桿撬動資源投向對環境、對社會有正向價值的方向。當然,很多人會說,基金公司主要目標是要盈利,不是追求社會福祉。
資本的逐利性不可避免,西方的社會責任投資理念倡導的是義利兼顧,對投資組合實施雙重審核,主要考察的是上市公司的財務收益,但如果上市公司存在重大環境違規行為,也是無法進入股票池的。這也就是社會責任投資領域中常說的“負面篩選”策略。
■責任投資的市場邏輯何在?
投資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可規避更多風險,未來可瞄準細分市場
西方社會責任投資的邏輯不僅有道德邏輯,還有市場邏輯。一方面,社會責任投資的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一些社會和環境風險。一些存在重大違規行為的上市公司本身就不是好的投資標的,避開這些上市公司轉投那些成長更可持續的上市公司,是可以降低風險的。曾有學者分析認為,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成分股的長期收益要好于市場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社會責任投資的理念也是產品差異化、吸引投資人的一種手段。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會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如宗教信仰、興趣愛好等)對另類的基金產品有偏好,社會責任投資基金對外宣傳不投資污染企業、不投資違反勞工權益的企業,這樣的投資理念和風格可以獲得細分市場的認可,基金公司就可以通過幫助這些客戶管理資產獲利。
綜觀國內市場,道德邏輯可能一時半會兒行不通,市場邏輯還可以發揮一定作用。產品差異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市場上公募基金的同質性嚴重,基金公司推出社會責任基金也不失為創新的做法,有一定的賣點。但如果期望依此找到許多有責任投資偏好的客戶,難度恐怕比較大,多數基金個人投資者還搞不清楚基金投資產生的間接影響是怎么回事。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可以通過宣傳引導,培育一批有責任心的個人投資者。
■別稀里糊涂做了污染推手
未來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違規成本會越來越高,環境問題將成為影響投資決策的關鍵因素
近期,商道縱橫推出了“綠色理財,投資藍天”的研究項目,目的就是提升個人投資者的責任投資意識,讓投資者明白,每個個體既是空氣污染的受害者,也可能是空氣污染的幕后推手:存進銀行的錢、購買基金的錢都可能被用于污染企業的生產運營中。項目提出“不要讓你的投資被霾伏”的口號,受到廣泛關注,還獲得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一小時“藍點自造計劃”的獎勵。
市場邏輯中的規避風險可能是責任投資理論發揮空間更大的一個領域。目前,中國已經進入環境污染高發期,環境問題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穩定,企業經營業績必然也會受到牽連。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基金公司篩選負責任的企業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風險,這一點也得到一些基金公司的認可。
紫金礦業一直是基金公司重倉持有的股票。2010 年,紫金礦業福建公司發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最終被處罰款 3000 多萬元。公司除了因為環境污染遭受了重大經濟損失之外,還存在瞞報事故以及信息披露違規的問題,遭到了證監會的處罰。
《中國基金業責任投資調查報告(2013)》顯示,基金公司中有 78% 表示在紫金礦業事件之后考慮過增加環境和社會指標作為投資依據,以規避類似的非系統性風險。隨著全社會環境意識提升,未來上市公司的環境污染違規成本會越來越高,環境問題將會成為影響投資的關鍵因素,將ESG(環境、社會與管理)因素納入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將是必然趨勢。
因此,基金公司要制定社會責任策略,首先還應該從投資策略開始做起,最后要做的才是慈善捐贈。這方面做得好,不僅是品牌聲譽的問題,也可以起到產品策略差異化、規避風險的效果。
這一理念不僅適用于基金公司,也適用于其他的金融機構,其核心邏輯是一致的,只是表現形式有差異。譬如,商業銀行的核心社會責任就是發揮好信貸的杠桿作用,讓更多的信貸流向那些綠色環保、負責任的企業,這也就是綠色信貸政策的核心內涵。
作者系商道縱橫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