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重慶市政府第15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重慶市主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規劃》結合重慶自然特征,將降雨盡可能就地消納和利用,建設“具有山地特色的立體海綿城市”,形成重慶特有的海綿城市空間格局,實現“水體不黑臭、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說到海綿城市,也許有些人還陌生,但說到內陸城市“遇雨便看海”,估計不少人就懂了。海綿,多形象啊,有水我將你吸住、蓄住,慢慢滲出,慢慢凈化,這樣一來,就有個緩沖,水來得再急再多,形不成災害,70%的降雨,能夠就地消納和利用。
說到這個頑疾,有些人又該想到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寫的“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智慧與良心”這句格言了。那么,我們可以形象地理解為,海綿城市,就是來科學地布局城市雨洪管理和建設,讓城市具備這樣的智慧與良心。
這是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因此必須做,馬上做,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自2014年開始啟動,目前有30個城市正在試點。重慶是試點城市之一。這次審議通過“專項規劃”,就是穩步推進這一工作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事。
而從各地試點進程來看,這件事急不得,須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功成不必在我”,就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就是要舍得下血本打基礎,不要求“一定要在我的任期內體現出顯著效果”。
進展不是立等可取的,也不是短期就能立竿見影煥然一新的,海綿城市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解決。因此,要有為國家打造地方百年老店的決心,不做一錘子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