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不僅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實踐,更是城市規劃、建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南寧將“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作為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設模式
正是春暖花開時,南寧市石門森林公園里滿山的櫻花艷麗無比,一到周末賞花的人便蜂擁而至。一些細心的游客會有一個驚奇發現:公園里以往沉寂的泉眼水量變大,周圍還冒出不少新的泉眼。
“通過對公園及周邊小區的改造,一個以公園為中心的區域‘海綿體’初步成形,雨水涵養吸收能力大為增強”,公園負責人如此解釋泉眼噴涌的奧秘。
2015年4月,南寧市在競爭性答辯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兩年過去了,《了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南寧走訪發現,通過以新理念、新模式推進“海綿化”改造,示范區內內澇積水、河湖水質等問題逐步改善,城市自然生態得到修復,一個更加美麗宜居、“會呼吸”的“綠城”正在形成。
臭水溝變濕地公園易澇點減少
一邊是由綠植紅花組成的層層梯田,一邊是成片的美人蕉、朱槿等花田,穿流而過的河水中小魚歡游,涼亭、水車和人造瀑布增添生趣……雖然是工作日,位于南寧市快環邊的那考河濕地公園游人不少,還有專程乘車來此散步的孕婦。
“真沒想到,僅僅1年多時間,多年的臭水溝就變成了美麗的濕地公園”,站在公園大橋上看著橋下清澈的河水,在河邊居住了幾十年的退休人員梁靜感慨地說。
海綿城市試點啟動之初,南寧市就將黑臭水體整治作為試點建設重要內容統籌推進。
那考河是南寧內河竹排江上游兩大支流之一。以前,河道沿岸有四十個污水直排口,水質多為劣Ⅴ類,極大地影響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質。經仔細調研和精心準備,那考河項目成為全國首個開工建設的水流域治理PPP項目。
記者在那考河項目所在地了解到,河道兩岸及周邊片區的污水通過截污管道進入新建的污水處理廠,經生態凈化后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排入河道作為補水水源。河道兩側的梯田式、連片植物除了打造出美麗的濕地景觀外,對沿河兩岸的初期雨水也進行吸納、蓄滲和緩釋、利用,重構人水和諧的生態“海綿體”。
今年3月,那考河項目正式投入運營。前期檢測顯示,水質指標已基本滿足地表Ⅳ類水水質指標,河道行洪滿足5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要求。據介紹,目前南寧市建成區已有43公里河段完成黑臭整治。
內澇積水是海綿城市需要破解的另一重要難題。南寧以“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為目標,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措施,改善街道、小區路面下雨積水問題。
由于地勢起伏較大,每年一遇大暴雨,越秀路倚林佳園小區的一些低洼處就會出現積水,深的地方二三十厘米,影響居住出行。記者近日在小區看到,一些陡坡路段已鋪上新的透水磚,陡坡與居民樓之間也建設了下沉式綠地和植草溝。“下暴雨時透水路面可以實現雨水快速下滲,剩余的再通過綠地和植草溝下滲匯入地下管網”,青秀區住建局工作人員徐劍評說。
去年夏季,南寧經歷了多次明顯降雨過程,市區監測點最高降水量達100多毫米。期間,濱湖廣場、中馬路等多個易澇點經改造后均實現雨水快速下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在雨水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等方面情況均明顯改觀。到今年底,南寧市將完成170個小區的海綿化提升改造和22個易澇點的整治。
“區域海綿體”
讓“城市之肺”更有活力
樹木繁茂、綠意盎然的青秀山被稱為南寧的“綠肺”,長期以來卻是一個缺水的地方。青秀山管委會建設局局長張曉媛介紹,最初青秀山林相單一,水源涵養能力差。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將自來水引到山上,灌溉用水則從邕江抽取,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讓青秀山的局地氣候環境發生了改變,生態功能受到嚴重損害。
如何在盡量不影響既有生態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提升雨水涵養和回收利用能力,成為青秀山海綿化改造的主要內容。
蘭園是一個位于青秀山山谷地帶的新景點。記者近日在這里看到,景區中間一條數十米長、五六米寬的緩坡水道水流不斷,底部是一個水面寬闊的人造湖。張曉媛介紹,依地勢建成的水道、山間的截水溝植草溝能夠吸收自然山體雨水,自上而下通過采用自然土石做護岸、種植水生植物等實現分級緩排、入滲過濾,山體匯流低洼處還設置了截污滲透雨水井,對山體徑流的雨水進行截污處理。
現在,青秀山利用山谷低洼修繕整理形成了75.9公頃水面,年平均調蓄水量達110萬立方米,基本滿足園區雨季綠化澆灌用水,還可以實現對下游竹排沖和民歌湖的補給。山頂平緩區的雨水收集池,每年也可利用雨水1.1萬噸。上述調蓄、收集兩項措施每年還可節約水電費120萬元。
和青秀山改造類似,南寧市因地制宜進行功能分區,連片建設打造了多個區域綜合海綿體。南寧市海綿城市與水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東介紹,結合目前實施的項目,南寧探索了公園綠地、公共建筑、居住小區、道路立交、內河生態修復等多種類型的海綿化做法。在邊實踐邊總結的基礎上,明確了以公園綠地為主要載體,統籌引入周邊小區和公共建筑等客水吸收消納,削減水體污染,逐步形成海綿體連塊整體化的建設思路。
在石門森林公園片區的改造中,充分考慮公園與周邊區域的聯動,將公園及周邊小區、會展中心、竹溪立交橋等公共設施約1.6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整體考慮,利用公園接納超過小區調控能力的雨水,并將引入雨水進行充分凈化和調蓄,提升景區湖泊水質水量。在此基礎上還繼續延伸,與已建成的青秀湖東段工程、青秀山蘭園(一、二期)及北門區連成約8.9平方公里的大海綿體。
通過推進區域“海綿體”建設等,目前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已建成區域面積達25.2平方公里。劉東表示,“區域海綿體”建設使得海綿體碎片能夠連塊,相互結合、相互作用,從而形成規模效應,修復和提升城市整體生態系統功能。
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加快建設進程
南寧市市長周紅波表示,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不僅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實踐,更是城市規劃、建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當前,南寧正將“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作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加快推進,力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模式。
那考河項目是海綿城市建設與PPP模式結合的一次有益探索。兩年建設所需的10個多億的資金全部由社會投資方承擔,建成后初期8年的運營仍由社會投資方負責。政府只需聘請第三方機構,按照此前確定的水質、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標體系對項目定期監測考核,并按效果付費。
“政府從以前的‘建設者’轉變為‘管理者’,提高了公共服務效率,也減輕了當期財政支付壓力”,南寧市海綿城市與水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彭奠安說,南寧正將這一治理模式推廣到其他內河內湖的治理中,確保今年底基本消除建成區內黑臭水體。
無論在工作機制上還是項目建設中,強化統籌協調都是南寧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原則。在規劃先行、出臺系列制度的基礎上,南寧整合成立了“海水辦”(海綿城市與水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推進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制定聯席會議、專題會議、例會三級會議制度,并與相關單位建立工作聯絡單機制,明確跟蹤督辦、定期通報等措施。
在那考河項目中,也通過規劃建設管控和協調機制,將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各個環節串聯起來,實現“全流域治理”。“6公里多的河道,從河道治理、兩岸截污、污水處理到水生態修復、景觀建設等,全流域同步啟動、統籌推進”,南寧北排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崔希龍說,徹底改變了以往分段治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
南寧還注重通過“開放”提升效率。除了在PPP項目中充分發揮社會投資人的資金、人才和管理優勢外,“海水辦”也通過借調方式吸納了多家社會規劃設計機構的人才。27歲的李臨是南寧市建筑設計院的設計師,已借調到“海水辦”1年多時間,從優化設計方案到協調推進小區海綿化改造,“雖然很累,但工作成就感更強。”
“讓百姓共享更多海綿城市建設成果是我們工作的最終落腳點”,周紅波說。在開展海綿化改造過程中,南寧市還將居住小區的道路、水電、綠化等基礎設施改造結合到海綿化建設中,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剛開始有些業主不太理解,覺得施工增添不少麻煩,現在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小區的道路、綠化也得到了完善,業主們紛紛點贊。”53歲的市民潘肖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