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管理體系,要考慮太多紛繁復雜的細枝末節。如何調蓄水源、均衡旱澇?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釋放城市內在生命力,達到水體大循環的均衡效果?
而現在,我們的城市暴雨管理體系運作過程基本是這樣的:降雨時,景觀植物吸收雨水非常有限,多余的降雨從綠化帶流到道路兩側,與路面雨水匯集在一起,通過綠化帶花壇側壁雨水篦子收集,排到雨水井蓋,流入地下的雨水管道,最終直接排放入河流湖泊。
聽上去有點簡單粗暴的運作,不僅會帶來諸多問題;深一步說,千篇一律、城市間互相模仿的排水方案,還忽略了不同城市的地理情況和水文特質,更僵化了每一座城市特有的靈魂和內涵。
大自然,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刻成為一座城市的夢魘。當暴雨來襲,雨水漫進汽車發動機、道路突然下沉、水溢出路面,在城市每一個角落肆虐……
路人盡看“大海”洶涌——這樣的描述頻頻出現在最近的新聞里。在中國,每到農歷4月到6月,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多雨季節。幾天前,深圳等地的特大暴雨仍歷歷在目。
可到了江西古城贛州,則是另外一番迥異景象,它是一座不澇城。這歸功于宋代以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
挖掘與重整一些記憶,關于如何建設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完善城市水文生態環境,從收集、分流,到再利用,締造雨水可持續生態圈,儼然成中國城鎮轉型發展的必要一環。
昔日隱沒在地表以下的陳舊管道,如今切切實實需要來一場隱秘而偉大的復興。
⊙記者 王宙潔 實習記者 金嘉捷 ○編輯 秦風
雨水系統癱瘓 城市旱澇不均
亞洲海岸沿線,工業社會的發展生機勃勃。許多工廠建立于此,尤其是河流三角洲地帶。然而,人口及基礎設施的快速增加也在無形中提高風險。印尼的首都雅加達,就是典型之一。
這座臨海且低洼的城市共有13條河流經過市區,時刻面臨著海平面升高的威脅。2005年和2007年,雅加達曾受到大面積洪水肆虐。
到了中國,每到農歷4到6月,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多雨季節。就在幾天前,深圳等地的特大暴雨仍歷歷在目。
比雨季更讓人憂心的是城市防汛問題。如今很多城市現有的雨水管道體系整體功能性較差,一到汛期回天乏術,路面積水問題痼疾難除。
而政府的主要應對方案就是種植地面景觀植物。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地表的不透水面積增加,原來可以就地入滲的雨水匯集地表,暴雨洪水災害發生的幾率大幅增加。
在專家們看來,很多城市在建設規劃時“重地表,輕地下”,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趕不上城市發展的腳步,設計標準低。
目前,多數城市的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僅為應對“一年至三年一遇”的暴雨。管徑偏小,管材差,且管道通常疏于管理,很少進行清淤和養護,容易形成“腸梗阻”。一旦暴雨來襲,排水系統根本趕不上雨水肆虐的步伐。
現有的城市暴雨管理體系運作過程基本如下:降雨時,景觀植物吸收雨水非常有限,多余的降雨從綠化帶流到道路兩側,與路面雨水匯集在一起,通過綠化帶花壇側壁雨水篦子收集,排到雨水井蓋,流入地下的雨水管道,最終直接排放入河流湖泊。這這也帶來許多問題。
首先,初期雨水直接棄流,造成河流湖泊地表水富營養化。長期以來,對于初期雨水的污染性認識是被大眾所忽略的。水的污染源主要分為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前者是企業工廠等固定污染源的排放,而后者就是指雨水雪水通過地表徑流過程匯入受納水體產生的污染,初期雨水便是罪魁禍首。由于溶解了城市空氣中的酸性氣體、工廠廢氣等和地表的油污垃圾,暴雨期間的初期雨水增大了城市污染負荷。
其次,地溝油、生活垃圾等直接進入雨水管道,導致管壁堵塞。現有的雨水口空隙較大,過濾雜物形同擺設,像樹葉、果殼瓜皮、餐巾紙等小型垃圾等皆可以通過雨水口直接進入雨水管道。經年累月,管壁凝結了大量油污,垃圾也沉淀在管底。雨水管道就像城市的地下動脈,管網負壓給城市安全和居民生活都帶來負面影響。堵塞之后再去疏通管道會對管壁產生傷害,更換管道更是勞民傷財。
此外,積水干涸后形成揚塵,既造成空氣二次污染,又破壞城市美觀。
可以說,目前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統只意識到疏通排放的重要性,卻忽視了調蓄節能的綜合水文生態建設。
生態水文體系 因地制宜應時制宜
專家介紹說,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管理體系應考慮到如何調蓄水源、均衡旱澇、保護生態、乃至釋放城市內在生命力,達到水體大循環的均衡效果。
然而,如今千篇一律、城市間互相模仿的排水方案,忽略了不同城市的地理情況和水文特質,僵化了城市靈魂和內涵。
其實對城市雨水的利用在國外已不新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就開始探索雨水資源化。作為世界上雨水利用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德國的花樣不斷更新:除了建造水景觀和改善環境,雨水還被廣泛用于沖刷廁所、洗滌衣服、澆灌花園草地及清潔道路等。
而降水是隨機事件,因此需要將來自不同面積的降水徑流通過一定的傳輸和儲存設施滯貯備用。在德國,徑流的傳輸主要有兩種形式,即地下管道傳輸和地表明溝傳輸。前者不僅要考慮到傳輸雨水,同時還考慮到用做暫存雨水和緩解洪峰的功能;后者是德國城市的風景之一,其設計思想既考慮了傳輸雨水的功能,更關注了對構造城市景觀的作用。
在日本,積水化學工業公司推出了名為“SPR施工法”的排水管改建技術,通過使老化排水管、再生管與灰泥三者實現一體化,形成牢固的復合管道。而名為“首都圈外廓放水路”的巨大地下蓄水池則發揮著削弱洪水勢頭的作用。其作用是暫時儲存河流溢出的洪水,當洪災過后,將水重新排回河流。設計容量為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
但中國需要適合自己的方式。針對城市雨水管理系統存在的種種弊端,一些專家開始注意到低影響開發(LID)理念。該理念的核心在于盡可能在源頭上處理好水資源,減少對原有水文條件的破壞,也即從水的角度來指導城市的設計和開發。
中國政府已將LID列入國家“十二五”重大課題。國務院辦公廳在去年3月發布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其中的第七條便要求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
佳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是實踐者之一。該公司采用因地制宜、應時制宜、應人制宜的設計方法,締造出一個適合城市的生態水文系統。這一系統包含了從雨水收集到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及雨污分流改造,再到積水點改造和防洪排澇,以及室外雨水排放標準提標改造和湖泊河流地表水生態修復,構建了一個從降雨到排放入水體的大循環。
該公司董事長婁城銘說,LID技術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地表徑流系數。所謂地表徑流系數是指一定匯水面積內地表徑流量與降水量之比,通俗說就是反映了每次下雨,土壤能“喝下”多少水。地表徑流系數越高,表明土地能夠留住的水量越多,補給地下淡水儲備就越大,土壤生物性能越強。大自然本身就有一套健康的水循環體系,然而人為的城市建設卻破壞了這項功能。
“我們希望在保障城市開發建設功能的同時,也滿足城市排水需求,將地表徑流系數控制到最低,形成"大排水,小排水,微循環"的水資源管理體系。”
想要提升徑流系數,首先得讓土壤“喝”到水,方法即改進現有的排水方式。佳長科技通過立體箅子的雨水流入綠化帶地下的雨水系統,進行最終的收集和利用。
扶持新技術
配套政策接踵而至
一些新的技術正在出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斯凱勒·蒂比茨提出了4D打印的概念,這為暴雨管理帶來新的可能。
4D打印技術是3D打印機制作出來的立體物體再賦予動態信息。如果4D打印技術得以應用,平時放在河岸上的小物體在下大雨時可吸收大量水分,自動變形成排水管,使水流向排水溝,防止水災。
而在去年,日本水處理企業MetaWater公司開始提供采用富士通公司增強現實(AR)技術的供排水基礎設施管理服務。該服務可通過云服務加以利用,將智能手機和平板終端用于供排水管道設施檢查作業,以提高作業效率、簡化作業程序。
在技術發展的同時,政府的政策成為重要基礎。在澳大利亞,法規禁止用自來水洗車、沖洗道路甚至農田澆灌,而要求使用雨水。
美國則擁有聯邦水污染控制法、水質法案、清潔水法和《雨水利用條例》等聯邦與各州法律法規保障雨水的調蓄及利用。
在日本,政府推行雨水貯留滲透計劃,成立“雨水貯留滲透技術協會”。德國頒布《雨水利用設施標準》,對雨水水質進行分類,通過徑流收集、傳輸與貯存、過濾與處理等技術措施,實施雨水的利用。
在一些水利專家看來,暴雨管理更重要的是讓雨水進入城市整體環境策略,為城市環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空間。
去年,中國政府網刊登《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2015年建設完成污水管網7.3萬公里,完成全國城鎮燃氣8萬公里和北方采暖地區城鎮集中供熱9.28萬公里老舊管網改造任務。并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防洪設施建設,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也已經自今年起施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對此指出,這一條例從頂層設計出發,從編制規劃入手,要求各地編制的規劃中要有排澇措施,易發生內澇的城市、鎮還應編制內澇防治專項規劃,從而系統地、綜合地解決內澇防治問題。
今年2月,以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為主編單位的2013版《室外排水設計規范》發布。修訂內容核心強調,轉變理念,認識到徹底改變重地上、輕地下的現象需要社會各界的努力。而目前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導的《城市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也正在編制中,預計將于今年末明年初左右首次推出。其中強調以LID的方式,減少地表徑流,并將與道路建設及園林綠化等部門統籌協調。
上海市政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張辰曾表示,排水系統有廣闊的減碳空間。應在規劃理念、工藝選擇、運行管理的方案必選中引入“碳尺”概念,污水收集、輸送、處理、處置全方位采用低碳技術,削減“碳源”,增加“碳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