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黨和國家將在實現當代人利益的同時,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由此可見,協調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關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生態文明建設如何處理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關系?如何結合子孫后代的需求建設生態文明?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謝海生,現任廈門市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
1994年3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鄂爾多斯沙地草地生態研究站站長、廈門市計劃委員會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2002年9月至今兼任廈門大學、廈門理工學院教授。2002年1月至2012年3月任廈門市環境保護局局長。2008年8月至今任廈門市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著有東亞海域污染預防與管理戰略計劃、東亞海域污染預防與管理廈門示范項目成果匯編等。
對話人:廈門市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博士后研究員謝海生
采訪人:中國環境報記者葉文建
從后代的可持續發展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什么?
■文明發展,發展為了后代;生態建設,建設為了子孫
記者:從后代的可持續發展來看,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是什么?生態文明要求如何處理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關系?
謝海生:生態文明是按照自然規律,特別是最根本的生態規律創造的人類文明。自然規律,特別是生態規律是人類必須不折不扣地遵循的自然法則。違背自然和生態規律,就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而且,大自然的懲罰常常是滯后的,當人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無法挽救。
我認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本質就是:文明發展,發展為了后代;生態建設,建設為了子孫。
首先,如果沒有后代,人類就會從地球上消失,人類的生態關系就不復存在,人類的文明也就到了終點。
其次,在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后代人是不在場者,無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由于時間上的不可逆性,相對于后代人來說,當代人才是當權者和決策者,后代人無法對當代人的決策和行為施加直接影響。
第三,在時間序列上,當代人和后代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共同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從人口數量上分析,人類是一代接一代繁衍的,后代人的數量是當代人的幾何數量級。
因此,生態文明要求除非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否則在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需求分配中,當代人只能做出犧牲,以滿足后代人的需求,或者當代人為后代人找到其他的需求空間。
如今,全社會倡導的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寧可犧牲當代人的利益,也要為后代謀福祉。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子孫后代需要什么呢?
我認為,概括起來,子孫后代既需要“魚”,更需要“漁”。
如何結合子孫后代的需求建設生態文明?
■儲備物質財富和資源,培養創新能力,建立創新機制
記者:您提到子孫后代需要“魚”,更需要“漁”,那么,第一個“魚”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謝海生:“魚”就是物質財富和資源。物質財富包括人類加工、制造的,后代可以使用的一切物質,如建筑物、機械、電子、化工等產品。資源是指后代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和越來越稀缺、珍貴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
授人以魚,首先是授人以物質財富。以建筑物為例,目前和今后較長時間,我國占比重最大的物質財富應屬建筑物。當前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約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然而其壽命只能持續25~30年,遠低于英國的132年和美國的74年。
30年后,這些建筑物都成了危橋、危房、危樓,都必須拆除,產生的建筑垃圾將是一個震撼的數字。30年后每個人要養活4~8人,除了要拆除舊建筑物,還要重建新的建筑物。盡管國家已經明確要把我國建筑物的平均壽命提高到100年,也在積極尋求循環利用建筑物垃圾,但隨著能源的枯竭、價格的提高,其利用價值能否高于利用成本?因此,當我們在創造今天的文明時,需要將眼光延伸30年~100年,審視我們留給后代的是財富還是垃圾。
從國外來看,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大力發展鋼結構。在美國、日本、英國、澳洲等國家,鋼結構住宅已較為普及。澳大利亞鋼框架住宅占全部住宅數量的50%。日本低層建筑采用鋼結構十分普遍,5層以下的低層建筑物,采用鋼結構的占到90%以上。鋼結構建筑物從1965年起,每年不斷增加,目前約占50%左右。
以日本為例,日本的民族危機感很強烈,為后代考慮得也很長遠。日本早就開展大規模囤積鋼、稀土、能源、核原料等戰略資源。日本在大規模推行鋼結構的同時,通過不斷提高國家抗震標準進行全社會囤積鋼。日本的鋼結構大多都采用標準構件,不加裝飾,隨時可以拆裝。其單位結構的用鋼量是我們的4倍,甚至更大,也就是說,一座橋瘦身賣掉3座橋,那座橋還在。
授人以魚,從建筑方面來看,就是必須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必須盡快制定有利于全社會貯備戰略資源的政策,推動全民、全社會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為子孫后代貯備戰略資源。同時,按照生態規律,積極研究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和方法。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堅決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記者:子孫后代更需要的“漁”具體指那些方面?如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滿足子孫后代需要的“漁”?
謝海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子孫后代既需要“魚”,更需要“漁”。 “漁”就是后代生存和發展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的方法,而工具和方法的關鍵就是創新。
那么,當代人如何把“漁”傳授給子孫后代呢?
第一,要努力進行科技、文化、生產、管理創新,積累先進的科技、文化、生產、管理創新成果。
第二, 要不遺余力地為后代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讓后代受到最好的教育,將子孫后代培養成有道德的、有文化的公民,將我國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智力資源優勢。從這個角度來說,科教興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支撐。
創新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文明是人類創造的財富的總和,沒有創新,就無法創造文明;不為后代創新,違背了最根本的生態規律,更談不上建設生態文明。所以傳授“漁”的秘訣在于敢于創新,樂于創新,給后代人創造創新的條件。
創新不僅在于擁有科技、文化、生產、管理創新的強烈愿望,并且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有良好的創新條件和平臺,并能取得創新的成果和應用。創新需要有全社會達成共識,需要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并且有相應的創新條件。
發達國家在鼓勵、支持、保證創新方面,有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比如信息和服務業的興起催生的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是一個完全采用電子交易、自由競爭、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場,是美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為全社會資本投向創新產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培植中國的納斯達克,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創新,不失為一重要途徑。
要建立長效的創新機制,就需要夯實創新機制的后盾,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當代人要不遺余力地培養教育下一代。
首先是思想品性方面的教育。品性方面最重要的是學會愛,要教育下一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世間萬物,學會愛別人,學會善待別人。只有會愛的人才會在未來的社會中發揮自身的正能量。
其次是培養下一代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知識的獲取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向他人和課本學習,這依靠文明的傳承;另一種是通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探索而獲取,這是開創知識。以探索來開啟知識就是要培養下一代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獲取知識,從而有新發現。具備開創新領域的人,才具備開創未來的能量。只有擁有大量創新型人才的國家,才是有希望的國家。
只有培養強大的創新型人才,才能為未來的現代化建設、生態建設注入強大的活力。
建設生態文明符合哪些客觀規律?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亙古的“大道無為”
記者: 生態文明符合哪些客觀規律?
謝海生:大道無為,就是按照最本質的規律辦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亙古的“大道無為”。
中華文化的“大道無為而無不為”含意深刻。我們理解的“無為”不是不作為或無所作為,繁體字的“無”是:地上一道柵欄,柵欄上有個人。下面著火了,自然柵欄被燒沒了,人也逃離了。于是我們什么也沒看到,這是自然規律。因此“無”在這里不是沒有,而應該理解為自然規律。“無為”也就應該理解為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大道”就是認知的最根本的規律,“大道無為”就是按照最根本的規律辦事。“無不為”就是無所不能為。因此,“大道無為而無不為”應該理解為:按照最根本的規律辦事,就一定能做到無所不能為。
我們今天的發展為了人民,那么我們就要想人民所想,關心人民的利益。人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子孫后代,當代社會的每一個人、每個家庭都在為后代而努力拼搏。
因此,黨的十八大將建設生態文明寫進黨的章程,將人民的愿望變成黨的意志,成為國家的行為,正在轉化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這就是今天的“大道無為”,我們也就一定能做到“無不為”。
如果我們的發展僅僅是為了我們這代人,按照當今的生產力水平,采用竭澤而漁式的開發,我們很容易實現,不需太多的顧慮和努力,也不需要有危機感。
倡導文明發展,發展為了后代;生態建設,建設為了子孫。為了子孫后代,我們會有更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更緊迫的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會有更多崇高的、積德的事業去追求,也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多的就業機會,更符合生態規律的代內和代際分配機制。
我國最大的優勢是人力資源,最重要的歷史使命是不遺余力地將孩子教育、培養成有道德的、強壯的智慧人,將人力資源變成智力資源、智力資本、智力財富,引領全球為了后代而創新的潮流。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按照最根本的生態規律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必將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為全人類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