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汛期將至,作為疏通雨污水混流、緩解城市內澇的重點市政項目——董家溝片區城市排水設施建設項目備受市民關注。昨(19)日,在項目現場,市重點辦相關負責人張怡偉介紹,項目已完成箱涵主體施工,新建雙孔箱涵溝渠具備30年一遇的泄洪能力,可在今年汛期有效緩解三里橋內澇問題。“綿陽發內澇,必淹三里橋”,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三里橋上游的老董家溝是科創園區重要的泄洪通道,也是三里橋至綿中片區的主排水通道,由于過流斷面小,排水能力嚴重不足,在主汛期經常導致三里橋內澇。去年,借助綿陽雙匯廠搬遷的有利時機,市委、市政府下決心要通過董家溝的改造來基本解決三里橋內澇問題。去年11月,董家溝片區城市排水設施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據介紹,新建的董家溝起于劍南路西段,貫穿雙匯廠區,止于綿中下穿通道,采用“溝路合一,以溝代路”的方式建設。下層新建7米寬、3米高的箱涵,上層為寬約24米的雙向四車道道路,與劍門路相交,全長900余米。項目建成后,不僅暢通了地下管網,還將打通一條劍南路經西山南路到劍門路的新通道。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項目施工現場,但見施工人員正在加緊拆除雙孔箱涵的施工鋼架 (如圖)。張怡偉介紹說,目前箱涵主體工程全部完成,已具備過水能力。新建溝渠過水斷面達到5米寬、3米高,且是雙孔溝渠,幾乎是老董家溝的5-6倍。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溝渠過水能力,項目還采用溢流的辦法,繼續利用好旁邊的老董家溝,以增大行洪能力,改造后的董家溝泄洪能力達到了30年一遇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