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11日遭遇了2008年以來最強的特大暴雨襲擊,全市平均累計降雨226毫米,暴雨期間,2500輛汽車被淹,約50處片區發生內澇,組團到深圳“看海”被網友競相調侃。“暴雨致澇”問題再一次把公眾輿論聚焦在這座年輕的現代化城市身上。
調查發現,“重地上、輕地下”,深圳在追求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對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
深圳于1979年成立經濟特區,1982年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而同年的4月卻撤銷深圳市水電局。羅湖區于1993年起連續3年發生6次較大洪澇災害,1993年的“6·16”和“9·26”兩場暴雨,造成25人死亡,羅湖區大部分城區成澤國,水深2米。“這是撤銷深圳市水電局9年多來的教訓和代價,也是未重視防洪排澇而大規模開發建設10年后暴雨對城市的警示和報復。”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云表示。
陳筱云說,上世紀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高寒少雨的前蘇聯城市建設理念,排水管道的建設沒有充分考慮未來城市發展,因此,雖然在30多年的時間里,深圳市陸續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遇到特大暴雨,這些管道由于不能及時將雨水排出,經常導致城市多個地區被淹。
目前,深圳南山、寶安區西部等近海區域仍處在“逢雨必澇”的境地,與城市規劃布局不合理不無關系。
陳筱云表示,深圳最近10年才適當提高排水標準,但仍未達到新版排水設計標準。“因此,排水設計標準偏低和城市排水能力不足是暴雨內澇的原因之一。”
業內專家表示,此次暴雨事件暴露出深圳與世界大都市的差距,建議借鑒日本采用的地下盾構進式的巨型隧道來作為防洪治水的辦法,“日本在首都圈內的埼玉縣修建了深50米的放水路,放水路的主體是個巨大的水槽,長180米、寬78米、深50米,這個水槽平時不用,在暴雨來時緊急啟動,把流入大城市的洪水儲存起來。此舉使得原先困擾東京的暴雨內澇問題一舉得以解決”。
在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的過程中,污水管網是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防洪設施建設的關鍵。一些城市排水工程建設主體眾多,缺少統籌也是造成工程建設后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比如支干管、新舊管接駁不到位,造成大量斷頭管。
根據《深圳市水務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報告》,由于缺少統籌協調牽頭單位,前期工作和具體實施脫節,導致設計意圖未能完全落實;污水管網建設中,投資額度和建設長度被盲目追求,管網的系統性未能充分考慮,導致新建管網無法發揮收集污水的作用。
而監督不到位也使得工程的施工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調查發現,污水管網建設大多由街道辦工務中心負責,監理及質量監督流于形式,造成施工質量不高,大量建成管網無法正常使用,同時埋下安全隱患。
此外,一些人為因素也對現有排水管網造成破壞,排水設施運行管理存在問題等都為城市內澇埋下隱患。
而且,偷排泥漿現象已經嚴重威脅深圳的排水系統。漿液進入排水管網導致管網淤積堵塞,如果是混凝土漿液,能使排水管道完全喪失排洪功能乃至報廢,部分在建工地水土流失嚴重,縮減了排洪通道的過流斷面,直接導致降低了排洪能力。
排水設施:一個重要但非唯一的防澇“風險點”
近日發生的暴雨,使得排水設施重回人們的視野。作為防治內澇的“風險點”,毫無疑問,它非常重要,但絕非唯一。
根據權威部門提供的數據,2013年全國城鎮新建排水管網兩萬多公里,不過與新建相比,既有排水設施的改造才是主旋律。
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有關負責人看來,當前改造面臨的難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資金不足;受已開發建設場地所限,組織改造要牽涉周邊建筑、道路等;很多城市缺乏規劃,對現狀不清,盲目改造,實際效果不理想。
這位負責人說:“即便有了專項規劃,由于和城市總體規劃銜接不夠,因此,市政建設總顯得滯后。”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管理者受“重地上、輕地下”等理念影響,對于排水設施建設維護重視不夠。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說:“像排水設施這樣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有適度超前的發展眼光。”
排水設施很重要,但對于城市防澇而言,并非唯一。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邵益生說:“城市防澇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開發、土地利用、設施建設、運營管理和應急救援等各個方面,而不僅僅是設施建設問題。”
他說:“即便是設施的建設,也需要有好的規劃引導、正確的技術路線、適度的資金和足夠的時間過程,而這一切目前都還欠缺。”
在邵益生看來,城市排水防澇需要三套系統協同配合發揮作用,一是地表的高位排水系統,包括草坪、道路、河溝、湖塘水系;二是地下的中位管道排水系統;三是立交橋等低凹處的泵站強排系統。
李迅說:“據我了解的數據,新中國成立以后,北京市填埋的水面達70平方公里。現在看來,我們要重視湖塘水系的蓄水滯洪功能。”
專家均表示,城市防澇必須把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在一起。清華大學教授陳吉寧說,一座城市的排水防澇水平“三分靠設施、七分靠管理”,是綜合能力的體現。如果說健全的雨水管網、調蓄、下滲等內澇防治工程設施是“硬件”基礎,那么以排水防澇設施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先進的現代化、數字化管理手段,就是促進我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質的飛躍的“軟件”保障。
據介紹,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指導下,目前,各地正在編制符合當地實際的綜合規劃。
與此同時,住房城鄉建設部還組織編制了《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試行)》,要求各地結合普查,全面評估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風險,建立規范的普查信息數據庫,為建立數字化城市排水防澇管控平臺創造條件。
洪澇是一種自然現象,防澇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排水的同時,如何利用雨洪,同樣值得思考。
農村防洪還有哪些“軟肋”?
5月12日是國家防災減災日。5月8日以來,南方出現大范圍持續性強降雨過程,引發洪澇、風雹等災害。截至11日20時,已造成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121.6萬人受災,3人死亡,1500余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9.31萬公頃。
強降雨面前,關注“城市內澇”固然重要,但更不能忽視廣大農村、偏遠地區防洪問題。農村因為基礎設施欠缺、預警系統匱乏、地勢、建筑特點、人員老齡化和女性化等因素,一旦遭遇強降雨,將面臨比城市更為嚴重的威脅。
中國水科院防洪抗旱減災研究所有關專家指出,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普遍存在擠占行洪通道、“人水爭地”問題。農民在行洪通道內建房、耕種、傾倒垃圾、修橋等行為,造成行洪不暢,極易沖垮建筑物,形成“人造洪峰”。同時,大量坑洼地、坑塘等被填平利用,路面進行水泥硬化,降低了對雨水、洪水的蓄滯能力。
一些水利干部也反映,當前,農村防洪排澇標準還比較低,中小河流、中小水庫防洪能力比較弱。由于資金和現實因素,很多中小河流防洪標準為5年一遇;一些未經除險加固的小型水庫,存在溢洪道狹窄堵塞、壩基滲水等現象;一些無人管理的“山塘”,成了汛期頭頂的“一盤水”,隨時可能成為威脅。
專家還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預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但是遇到大雨大災時,一些基站、通訊設施受損,難以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流動人口、施工隊、游客等是預警信息接收的盲區。預警發布渠道來自于多個部門,缺乏統一、有效的發布渠道。此外,農村人口老齡化、女性化,對農村傳統的防汛抗旱組織動員、災前轉移提出嚴峻挑戰。
當前,我國即將由南向北進入主汛期,及時、全面檢查農村防洪“軟肋”不容輕視。近日,有媒體報道,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對全縣93個擬定避災場所進行實地逐幢勘察和安全性能認定,52個避災場所被認定為不合格,再次為保證汛期安全敲響警鐘。
農村防洪事關億萬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當前,各地要高度重視防汛備汛檢查,及時查漏補缺,防患于未然。加強預測預報預警,盡早安排下達防汛補助經費,支持地方做好抗洪搶險,抓緊修復水毀的各類水利工程,落實好防汛搶險的物資和隊伍。
從長期來看,要切實解決“人水爭地”問題。要通過防洪立法,加強對土地的管理利用,規范人類活動,尤其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要超前規劃,確保給洪水以出路,加強蓄滯雨洪能力。繼續實施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和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編制工作項目建設,加強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山塘等建設和管理。切實建立群眾互助的群測群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