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貴陽市應急辦發布強降雨雷電災害預警,發布51處“積水地圖”,統計出貴陽市易積水低洼路段和水淹點,提醒周邊住戶、過往車輛和行人在暴雨來臨時要注意安全,盡量繞行。
應急辦發布“積水地圖”無疑有著積極意義,能夠很好地提醒市民注意安全,這樣的提醒服務也是民生。而且對市民出行和農事生產等也有指導意義。“積水地圖”其實是天氣預報的有效延伸,更是政府職能部門服務群眾的延伸。但我們又要看到,僅僅發布“積水地圖”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實施有效的“排水圖”。
首先,“積水地圖”的發布本身可能存在“盲區”和“死角”,不一定每一個市民都能收到或看到,而且傳布的實效性也有一定限制,一些人還是可能會依然闖進“禁地”。
其次,光只發布“積水地圖”信息,對外來人員還是看不懂不熟悉。因此,需要在相關地段派人值守或樹立明顯的提醒標志,讓人可以規避危險地段。
其實,從長遠來看,一次發布“積水地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造成積水的原因大抵說來或是地下排水系統不暢或是地面建筑設施布局不夠科學,或是整改措施不夠到位。
就全國而言,這也基本是一個共性問題。類似“長沙女孩墜落下水道事故”不斷重演,主要原因還是有城市排水系統不暢引起。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花大力氣整改排水系統問題。
一場大雨,就能使地下問題“浮現”。單只發布“積水地圖”,積水依然在那里。還須縱深跟進,“按圖索驥”找出癥結,設定整改時間表,制定“排水遠景圖”。什么時候無需發布“積水地圖”了,民生服務就真的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