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長安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高俊發
城市化給我們帶來現代化和舒適化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內澇是怎么形成的,西安的內澇有哪些特點,又該怎么防治?為此,我們采訪了長安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高俊發教授。
記者:近年來,大城市遭遇暴雨侵襲后,屢屢出現內澇現象,輕則影響交通,重則造成人員傷亡,請您分析一下大城市如此不堪雨澇的原因?
高俊發: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城市化以后形成的渾濁島、熱島、雨島三島效應。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之盛夏時節,建筑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遇到城市上空的懸浮顆粒物,凝結核增多,使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
城市降水多了,不滲透的路面反而多了,導致雨水徑流量加大,而我們的地下管網和排澇設施達不到相應的要求,所以就導致內澇發生。
記者:對于城市內澇,國家有沒有一些專門的防范要求和標準?
高俊發:這個是有的,2013年國務院發了一個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這里面就提出城市的防澇防洪建設,里面提出了低影響建設開發理念。另外國務院還頒布過一個城鎮排水及污水處理條例,重點強調提高城市的直流、下滲、調蓄、排放。
有了這些規定后,一個是標準提高了,比如說以前雨水管道設計的重現期是1年,大城市是3到5年,最近在編寫的西安市防澇專項規范,重現期要求達到50-100年,以前的管徑比較小,所以排水情況肯定不容樂觀,標準提高后,管徑大大提高了。另外就是要求加強雨水的調蓄、滲透等綜合運用能力,在排水條例中明確提出了要配套建設雨水的收集利用措施,增加綠地沙石地面,因為沙石地面是可以滲透的,削減雨水的徑流,以此提高城市的內澇防御能力。
記者:據您的了解,西安市目前出現的易澇點和排澇情況大致是個什么現狀?
高俊發:大致來說西安比較嚴重的內澇點分布在西新街、玉祥門、蓮湖路、東大街、友誼路、紅纓路、大興中路、康樂路、咸寧路、三十街坊、興慶路、振興路、二馬路等地方。但是這個資料是變化的。比如小寨以前就是一個積水點,但是經過治理后,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另外,西安做得比較好的一個方面就是,10年要修改一次暴雨強度公式,據我了解,除西安外其他地市基本上都用的上世紀80年代的暴雨強度公式,這個是嚴重滯后的。
記者:根據您的經驗和研究,針對西安市的現狀,在解決內澇方面,您有沒有好的建議?
高俊發:長期以來,大家關注的解決內澇措施就是排澇,這個當然很重要,加快城市管網的更新換代,當強降雨來時,有效的排澇是非常必要的。但更應該值得關注的是把功夫放在平時,也就是說西安市要做好充分的雨水調蓄和儲存,完善城市的調蓄功能。之前,西安市大部分管徑都是一年一遇的標準,所以碰到大的暴雨會排不出去,就會積水。所以目前最需要著手的是建大的調蓄池,把雨水盡量的收集起來。目前城區的幾個湖面,漢城湖、南湖、興慶湖大概也只有300萬立方米,雨水來了以后主要靠這些湖來調蓄,這是遠遠不夠的。今后,最好每個小區在規劃的時候都配建蓄水池,把所有的小區加起來調蓄能力就會加強,積蓄的雨水可以用來澆灌和利用。
另外一個就是要加強滲透,現在很多地面都不滲水,一下雨就會形成徑流,容易內澇。很多地方應該堅持低影響開發,所謂低影響開發就是一個地方在開發前和開發后不應該改變它的滲透能力等生態功效。開發后雨水的下滲不能發生太大的改變,滲透的面積不能少于開發前的50%,加強下滲很重要。所以,今后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保留好相應的綠地和下滲面積,不至于在地表形成大量積水。
最后,建議西安市出臺一些相應的規定,比如說新建建筑工程雨水的控制與利用,北京市專門規定硬化1萬平方米面積需要建一個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按這個比例來配。西安目前還沒有這一類的規定,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引導。
通過要有效的排澇、調蓄和下滲,城市的內澇問題肯定會得到大大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