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東邊村,村口一條小渠水質清澈見底,游弋在水里的麻花鴨會懶洋洋地眨著眼睛,白鷺來此小憩,水里嬉戲的小魚似乎觸手可及,江南山村的詩意生活展現眼前。
這條山邊浜河是東邊村總長約3.2公里河道當中的一條分支,是當地村民洗滌、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
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滿河的雜草和漂浮物,別說船舶根本無法通行,就連老百姓日常要在河邊洗洗東西都沒辦法實現。每逢夏天惡臭連連,住在河邊的居民都不敢開窗。
這翻天覆地的改變,主要得益于東邊村近年來啟動的生活污水處理“微循環”工程。
村里污水橫流 村民掩鼻走路
東邊村面積2.22平方公里,現有農戶226戶,總人口729人,自然村4個。
在以前,村民們的洗澡、洗衣、廚房等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路面的溝渠,污水橫流的場面觸目驚心。
村民陳小毛大娘說,每逢夏天,路面的污水在烈日下散發出陣陣惡臭,蒼蠅亂飛,村民走路都得捂著鼻子。在冬天,污水結冰,走路得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會摔個“屁股開花”,有的老人甚至摔倒后臥床不起。
這些廚房、洗滌、廁所的生活污水最終的目的地是山邊浜河,導致河道富營養化嚴重,水質惡劣,村民甚至不敢用來澆灌農作物,村里意見很大。
政府扶持污水處理“微循環”農戶享福利
從2011年開始,在得到市、區、鎮三級政府的支持后,村里先后投入近30萬元,進行河道整治。村里還專門聘用了2位保潔員,對河面漂浮物、雜物等每天進行清理,村干部不定期進行督查。
如果說河道整治是立竿見影的“治標”舉措,那么打造生活污水處理“微循環”則是東邊村最具亮點的“治本”之舉。
在陳大娘的圍墻外,浙江在線記者看到,幾根塑料管破墻而入,一直延伸到地下,標注著“洗衣板出水”、“廚房出水”、“衛生間出水”等字樣,地面上有多個窨井蓋。
村民家鋪設的污水管道
妙西鎮環保站負責人陳涌介紹,通過管網鋪設,將村民的生活污水統一收集到處理中心進行循環處理。
距離陳大娘家幾十米的地方就有一塊“神秘綠地”,白色柵欄,灌木、綠草茵茵,乍看是個小花園,其實地表下是一套污水收集微動力處理系統,說白了就是個小型的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裝置都是原生態的,不用任何化學藥劑,污水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后,達到可排放標準,再流入村里的溝渠。
村干部莫李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污水處理裝置加上管網鋪設,平均下來每戶需要8000元,全村200多戶,就要近200萬。不過,這筆錢都是政府扶持的,農民不需要掏一分錢。
目前,東邊村已建成集中式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池1套,電力微動力污水處理池4套,無動力污水處理池14套,受益農戶已達181戶。預計到今年年底,全部村民將享受到污水處理“微循環”帶來的福利。
三年時間 湖州要基本完成農村的污水治理
東邊村的成功是湖州市多年來污水治理的一個縮影。
湖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加快農村污水治理,是統籌推進“五水共治”的重要內容,是切實維護農民健康權益的重要任務,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
湖州市共有行政村985個,其中納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范疇的行政村775個。按照省里要求,2014-2016年湖州市要投入18億元,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764個,新增農村生活污水受益農戶約22.54萬戶,農戶受益率達到80%以上。
其中,今年湖州要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276個,新增受益農戶約8萬戶,農戶受益率達50%以上,預計總投入約6.4億元。
通過這幾年的推進,目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已達到92.2%,農戶受益率2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