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度重視水質污染問題,抓源頭、抓水廠、抓管道,確保水質不斷改善,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水、放心水”。這是省長蘇樹林21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檢查第二次點評暨總結會上,對“十個方面工作”提出的第一項工作要求,外界解讀為“頭號工作”、“首要課題”。
五天后的26日,副省長陳冬帶領省直有關部門赴福州市最大的西區水廠調研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并與省發改委、住建、地稅、、財政、環保、水利、物價、電力等部門負責人和部分供水企業代表、水處理行業專家舉行了座談,對福建的供水安全保障問題進行了深入、坦誠的、有創見的交流探討。
事實上,對于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視,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和省長蘇樹林此前在多個場合強調,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這透露出福建水安全保障形勢不容樂觀,工作一刻不能放松,甚至要大大加強,才能確保“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水、放心水”。
眾所周知,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公共性的社會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福建省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人均年水資源占有量3352立方米,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供水普及率約98.75%,居全國第七位,水質保持狀況在國人眼中似乎更多的是“羨慕嫉妒恨”。
近期福建何以對供水安全保障工作引發如此高度重視?
當前福建供水安全主要存在的七大問題
在26日的座談會上,福建省住建廳廳長龔友群匯報了全省供水安全工作情況,直言當前供水安全存在的七大問題:一是供水水源污染呈加劇趨勢,供水安全難以保障;二是自來水價格調整困難,水價與成本長期背離;三是各級財政投入不足,供水行業發展乏力;四是供水工藝落后,設施老舊;五是政府責任主體不到位,供水安全保障難落實;六是二次供水設施建設管理不到位,居民用水存在安全隱患;七是供水企業經營服務水平還有差距。
福建供水安全已處于一種弱平衡狀態,防范風險越來越大。對此,各省直部門、有關專家和供水企業負責人圍繞水源安全、工藝和管網改造、檢測能力提升、供水價格、二次供水設施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陳冬副省長認為各個部門、專家、企業負責人多角度研究供水安全問題,分析問題透徹,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思路具有開拓性,省政府在相關的政策制定中將會認真考慮。他說:“將水安全問題擺在首位,體現省委省政府對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視”。
既要認識水利 也要認識水害
陳冬強調,既要認識水利,也要認識水害。“水害”體現在福建水資源空間和季節分布不均,特別是水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工業、養殖、面源污染長期存在,資源性缺水和水質型缺水長期并存,將可能成為制約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各級各部門要切實認識保障水安全的極端重要性,珍惜現有水資源,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各級政府要作為責任主體,實行市長負責制,像保護自己的身體一樣保護水環境,抓緊抓實水資源保護各項工作。
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供水工藝改造力度
陳冬指出,城市供水、排(污)水管網都是地下工程,是看不見的政績,但對提高水安全質量及其重要。今年福建省實施市政“五千工程”,安排新建改造供水管網1000公里,重點在改造,省住建廳要抓好落實。對于目前福建大部分水廠仍采用的是斜管沉淀、無閥濾池等傳統工藝,對藻類、重金屬去除效果較差問題,陳冬指示要加大改造力度。
加強供水安全管理 水價調整勢在必行
陳冬要求對現有備用水源進行全面的摸底,抓緊實施一批備用水源;加強飲用水源監控監測,提高水源應急能力,特別是要重視對三類水以上水源的保護力度。水價調整勢在必行,在處理好群眾基本需求和促進節水的關系基礎上,落實居民用水階梯水價和非居民用水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供水企業要向管理要效益,管網漏水率要從現有的30%左右減少一半以上;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抓,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等模式,解決供水企業“小、散、落”的問題,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水質安全;提高水質檢測能力,寧德、平潭綜合實驗區檢測能力要盡快達到國家標準要求。
部門密切合作 創造更好的政策環境
陳冬表示,政府在財政上要加大對供水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通過PPP等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投資,提高管理效益;要用先進的理念、先進的工藝解決水的問題,供水廠工藝改造要采用成熟的實用技術,如臭氧活性炭技術、膜處理技術,通過引入一項技術,破解一個難題,形成一個產業;
要在政策上創造更好的環境。福建省住建廳已起草了《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目前正征求各部門意見。陳冬希望各部門共同研究供水項目的用電、用地、稅收等方面政策,從項目的全生命周期考慮,算好水的綜合效益,做好頂層制度設計,才能促進水安全可保障、水企業可運營,真正讓百姓喝上干凈的水、放心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