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就是公園。”近來,浙江縉云東方鎮(zhèn)長蘭村的村民李祝芬心情特別好。她說,自從村頭以前惡臭的垃圾河變成如今楊柳依依的小花園,她就經常漫步在這條鵝卵石路上,賞賞月季花,十分怡然。
村民口中的“垃圾河”,是已有300多年歷史的長蘭堰,貫穿整個長蘭村。今年,通過開展五大專項行動,縉云全面推進五大縣級流域綜合治理,著力修復水生態(tài),也喚醒了這一彎沉寂多年的河水。
“一江碧水穿城過,兩岸青山入眼來”。如不是身臨其境,很難相信而今長蘭村的變化:卵石鋪就的干凈小道,掩映其間的稻田農舍,以及倒映著兩岸灌木、月季的輕柔池水,成為這個淳樸小村濃得化不開的山水古韻。
黑色河道散發(fā)“低氣壓”
縉云,是浙江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浙中南的“養(yǎng)生福地”,位于八大水系中的甌江、錢塘江和靈江源頭地區(qū)。
境內,一渠好溪水穿城而過,猶如一根嵌在綠色帳幔間的銀弦,串聯(lián)起了星落的村落、起伏的山巒和廣袤的大地。曾經,百姓依水而居,山城因水而美。但伴隨時間遷移,這個寧靜秀美的山水之鄉(xiāng)同樣面臨水質之困。
距離縣城8公里的長蘭村,處于好溪東方段上游,是一個名聲在外的“問題村”。臟、亂、差,是每個人對該村莊面貌的第一印象。
剛進村口,一幢顯眼的100多平方米的違章建筑赫然矗立。村支書徐春龍介紹,“那是附近居民自己搭建的,用來停車。”
其中,最讓村民頭疼的,則是穿村而過的一條長蘭堰。觸目驚心的水質、隨意丟棄的生活垃圾、聚集著蒼蠅蚊子的角落……河道上不斷散落著的“黑色元素”,給這個居住著1000多人的村子蒙了上一層“低氣壓”,令村民們避之唯恐不及。
村里的老人說,兒時他們最喜歡到這條河里摸魚蝦,最后收獲滿滿一籮筐后再滿足的回家。不過現(xiàn)在,“水庫都變成了臭水塘。”
“原本這里垃圾成堆,只要一下雨,雨水就會將垃圾沖進溪里,發(fā)出陣陣惡臭。”村民李祝芬指著溪邊的一塊綠地說,每個人都喜歡好水好空氣,但污染了幾十年的河道,就如一個爛攤子,誰都不愿收拾。
修復水生態(tài) 還村民一個好環(huán)境
一切轉變,源于治水。
清三河、河道綜合治理、畜禽養(yǎng)殖整治、高污染高耗能行業(yè)整治“零點”行動、綠劍護水五大專項行動……今年,縉云縣對境內的水環(huán)境進行了一場全方位的“外科手術”,推進五大縣級流域綜合治理,植樹造林、清淤納污。
而詬病重重的長蘭堰,自然也是“動刀對象”。
今年3月起,新一屆的長蘭村村雙委決心要還村民一個好環(huán)境。徐春龍說,他們反復制定整治方案,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還讓村民代表每人認領一塊區(qū)域,負責其衛(wèi)生。幸運的是,村民們的積極性非常高,經常自發(fā)要去清理垃圾。“他們都怕了那條垃圾河了!”徐春龍笑著說。
之后,村民們自行拆除了200多個露天糞缸和豬圈,垃圾也都送到中轉站,統(tǒng)一處理。
很快,村口的違章建筑拆除了,河里的垃圾也不見了。不過,他們又開始思考,空蕩蕩的村口,是不是該好好利用下?
這時,“田主”徐顯龍?zhí)岢觯懿荒茉谶@塊綠地上種上灌木和月季、玫瑰花,把它打造成一個小花園。這個建議得到了村里人的認可。于是,他們開始給長蘭堰又做起了“移植手術”。
水渠清淤、撿來鵝卵石砌花壇、移植大樟樹,空閑地“見縫插綠”。在村民們的努力下,短短3個月,長蘭村就換了另一番模樣。昔日人人嫌棄的垃圾場,如今變成了他們扎堆休憩的小花園。漫步于河畔,輕柔的河水流淌,綠樹碧水相映成趣,田園人家也隨處可見。
不少村民連連感嘆,“家就像在花園里。”
讓村民們自豪的是,如今村里環(huán)境好了,還吸引了不少外地來的游客。“我們現(xiàn)在想建個一條湯畈村的游道步,開發(fā)紅色旅游……”徐春龍說,他們治好的并不只是水,而是整個長蘭村。
東方鎮(zhèn)新深渡村村干部來到這里時,也驚訝于村子的變化,并連嘆壓力大:“這才多久未見,落后都成先進了!”
據(jù)悉,到目前止,縉云縣共組織發(fā)動了5.1萬人次黨員干部、群眾,清理生活垃圾4.6萬余噸、建筑垃圾6500余噸,累計清理河道960條,近1900公里。其中,拆除了14627平方米的河道違建,取締16家違法企業(yè),限期11家工業(yè)企業(yè)整改……縉云,正不遺余力護好一盈清水,并著力構建“水安、水清、水美”的水生態(tài)體系。